《青松岭》的电影评价

从1966的文革开始,中国有7年没有拍一部正片。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只能看样板戏、新闻纪录片、科教片、韩国和阿尔巴尼亚的电影、苏联的几部老电影、中国文革前拍的几部老电影,比如《三次大战》。直到1973才终于有了新的正片拍摄。首批上映了三部,分别是《晴天》、《青松岭》、《战争与洪水图》(好像还有《红色年代》)。对于我这样热爱电影的人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霖。大家立刻冲上前去,拼命吮吸这久违的甘露。每部电影我们都看了很多遍,里面的台词都烂熟于心,有些甚至成为了我们的日常用语。重读青松岭,先是熟悉的主题曲“鞭,那鞭,鞭,鞭,鞭,鞭……”,然后熟悉的台词立刻打开了我遗忘已久的记忆,让我感觉又回到了少年时代。

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是反映阶级斗争。漏网的富农钱光,利用赶大车的权力,试图引导村民走资本主义道路。老贫下中农张万山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同他坚决斗争,暴露了他的本来面目,教育了落后群众和只顾生产不顾阶级斗争的队长,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剧情大致是这样的。

新中国有没有阶级斗争?当然,文革前我不懂。至少,当今社会的阶级斗争是非常尖锐、激烈和复杂的。与建国前相比,今天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生产关系并没有多大变化。资产阶级仍然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工人阶级。与现在的阶级斗争相比,这部电影太幼稚了。影片中描写的阶级斗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反派钱光,以中农的身份出现,其实是一个隐藏的富农。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他的阶级性,所以对他的斗争就是阶级斗争。第二,他是一个生产队的车主。他进城给集体送货时,总是把一些土特产送到别的村民手里,到城里去卖,因为城里自由市场的价格比国营供销社的收购价高,这是在引导社员走资本主义道路,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两件事,我只能说,剧中描述的所谓阶级斗争纯属扯淡!第一,应该是成分论而不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一个富农的身份只能说明他的过去不能代表他的现在。一说他是富农,他就立刻从社员变成了敌人。这是不对的,应该是基于他现在的表现。至少在剧中,我觉得钱光没有错。他既没有试图推翻政府,也没有投毒放火。他就是想赶火车,控制鞭子,捞点个人利益,所以耍了不少花招。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就行了,最多可以辞退,不必戴上富农帽子,一棍子打死。第二,农民致富是非常正当的。只要他们努力工作,就不应该因为赚了更多的钱而受到责备。那时候生产队收入低,搞副业增加收入有什么不好?搞资本主义怎么样?卖给供销社价格低,人们自然想在别处高价出售,这也符合商品经济规律。积极的人口口声声说卖给供销社是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是否有必要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明显不合理。剧中经常拿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资产阶级思想当棍子打人,但我怕作者搞不清什么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资产阶级思想。

今天看这部剧还是很有意义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极左思潮在那个时期是如何猖獗的,并有助于人们了解那段历史。当今社会的极右并不能证明那个时期的极左是正确的。同样,那个时期的极左也不能证明今天的极右是正确的。

这部剧很少有著名演员,因为大部分演员都是承德话剧团的演员。饰演主角张万山的李仁堂一举成名,后来成为电影演员,拍摄了多部电影,如《创业》、《锁龙湖》、《泪》、《十月风暴》、《子夜》、《焦》等。饰演支部书记的朱龙广是工程兵艺术团的演员。他因在地道战中扮演高传宝而出名,后来又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如来佛。扮演钱光的李书楠后来出演了许多电影。当然,他们都是恶棍。事实上,这部戏中我最欣赏的是李书楠的表演。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了今天的农村与当年的农村相比的进步。在剧中,驾马车作为一项技术活动被大大夸大了。你看看现在农村有多少大车司机。拖拉机、摩托车和农用车是现在的主要交通工具。高质量的道路四通八达,农村变化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