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 人多 智慧 多,有事请 经过 大家 商量 ,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成语出处: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 设计 了 一尊 报恩寺塔。 其实 ,这是诸葛亮 先生 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 宝塔 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 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 仍然 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 丑陋 ,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 开心 ,心里不 服气 ,便凑在一起 商议 。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 终于 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 然后 ,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 果然 一举 成功 。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 告辞 ,从此再也 不敢 小看东吴了。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 普通 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有丝毫联系的,“皮匠” 实际 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繁体写法: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近义词: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成语语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多智广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 当代成语
英语翻译: 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exceeds that of the wisest individual
俄语翻译: ум хорошо,а два лучш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