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灯大鼓的主要价值

1996年在纪念著名曲剧、曲艺表演艺术大师魏喜奎女士逝世的专场演出中,由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的青年河南坠子女演员温淑萍演唱的含灯大鼓,无论是从形式到表演都有前人不敢想象的突破。她除了沿袭了含灯大鼓的演唱方式,但不用以往的曲艺乐队演奏员伴奏,而用CD激光唱盘伴奏演唱;所唱曲种并不是梅花大鼓或京韵大鼓,而是现代创新歌曲和流行歌曲;她不仅在舞台上演唱,而且还走下台来,面对观众演唱,使观众能够清晰地看见她口中衔着小木棍儿。这样的演唱可不可以称为“含灯歌曲”,也可以说是含灯大鼓的又一次古调重弹吧!

含灯大鼓它起源于清末民初,当时老艺人们为了增加一种表演形式而创建了此种形式。含灯大鼓是以梅花大鼓唱腔为主调,只是外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含灯大鼓的表演是演员口中咬一根小竹签。以此支成一个小架子,上面点燃三支蜡烛,演唱中演员的牙齿是不能张开的,否则架子会全部掉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要求演员在演唱中,字正腔圆,蜡烛不倒,灯不灭(灯是指点燃的蜡烛)完成一曲,这便展示了演员的基本功和高难度的演唱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