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孩子见世面?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文丨功夫妈咪
我姥爷问我:“你这辈子想干啥?”
我说:“吃冰棍!”
他就说:“不对,老爷们儿要闯天下,见世面。”
从此我下定决心,在这一生中一定要闯天下,见世面,吃冰棍。
到底怎么样的孩子,才算是见过世面呢?
我想起了一个老朋友老梁,他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式:几乎每个月都会带他家的孩子小土豆出去看看。
他不仅会带孩子去游乐场、动物园等这些平常去的地方,还会带孩子去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大山里等这些“冷门”的地方。
小土豆少了许多同龄孩子的缺点,待人接物十分得体,不跋扈、不怯场,温和又开朗。
记得有一次和老梁一家去一个山区,小土豆刚一下车就有几个孩子围过来,很快小土豆就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老梁说:之所以带孩子来山区,是希望他能够见到这个世界不同的样子,见过优秀的,能够懂得山外有山,懂得谦逊和进取;见过苦的,就懂得珍惜和怜悯。
我想,所谓的见世面,就是见见真实的生活。 真正见过世面的孩子,知道用谦卑而虔诚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作为家长的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真正的见世面呢?
读书,是见世面的最佳方式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热爱阅读的人,身上自然有一种书卷之气。
还记得那个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那个武亦姝吗?
在紧张刺激的“飞花令”环节,被主持人提醒所说诗句重复,全场氛围紧张到了临界点的时候,她却从容淡定地吟出《诗经·七月》里的那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从幼儿园到高中,武亦姝从未远离过诗词,这让她的诗词储备量达到了2000首,也才有了她在舞台上的那一份淡然自若。
想让孩子见世面,那就和孩子一起多读读书吧。因为 这是增长见识最简单的途径,也是见世面最便捷的途径。
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
多带孩子出去看看
一谈到见世面,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旅行,毕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每到暑假,很多家长都争先恐后地带孩子出去旅行,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夏令营,以至于网上还盛传一个“暑假鄙视链”:
世界各地随便走走>出国游学>国内游学>补习+兴趣班>户外郊游+自学>小区方圆5公里内游荡......
但带孩子出去旅行,比旅行的档次更重的是, 亲子陪伴的质量。
城里长大的孩子,对乡下总有没有多少概念。我的一位朋友就趁着这个暑假,带孩子回了一趟老家。
他们带孩子去下地干活,让他看看长在地里的水稻、红薯、花生,长在地里的棉花,长在林间的旋覆花……
跟他讲自己小时候的玩耍趣事,跟他讲爷爷奶奶那一代的故事。
回来之后,孩子的暑假作文洋洋洒洒写了将近一千字,而且文章写得也生动有趣。
见世面,去多远或者多贵的地方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要带孩子去见还没接触过的东西,给他新鲜的感受,拓宽自己的认识边界。
让孩子认识更多优秀的朋友
有一个有趣的研究:你身边5个最亲密的朋友的平均水平,就是你的见识、成绩、能力。
去年有这样一则新闻,说湖南师大附中一个寝室里,6名男生全部考入了清华、北大。
这几个男孩子都比较喜欢化学奥赛,自从高一来到同一个寝室,为了不影响彼此,他们甚至还***同制定了一个寝室公约。
***同努力了三年后,6个男孩最终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3人考入了清华大学,还有3人同时保送到北大的同一个专业。
学霸寝室、学霸班级的新闻一直很多,这些新闻也在侧面印证着一个道理: 孩子所接触到的交友圈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是天生的观察者与模仿者,与优秀的朋友在一起,孩子更加能学到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和素养。
见过世面的孩子背后,
都有有格局的父母
安徽文科状元郑辰筱,快高三的时候还想出去旅行,爸爸妈妈不但没有以学习紧张为由进行阻拦,而且还想办法请假陪孩子一起去;
去年的四川文科状元卓汐聪是德国队的铁杆球迷,高考前夕正是世界杯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但他的爸妈依然没有阻止他看球;
北京理科状元施沁汝,从小就是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面对孩子的提问,她爸妈总是耐心回答,如果不知道,还会陪她一起查资料。
父母的优秀并不一定是具备令人羡慕的职业,深厚的学识或者万贯的家财,但一定有开阔的眼界和格局,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安全感。
这些信任和安全感,让孩子们能够在广阔的世界里敢于尝试,积极进取,看得更多,走得更远,慢慢地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
功夫妈咪说:
让孩子见世面,不是非得带孩子去多远的地方,花多少钱,与给孩子花钱相比,父母的引导更重要。
那些总说自己没有条件带孩子见世面的父母,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落后于他人。要知道,父母的眼界和格局,才是孩子能够见多大世面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