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电影画面的审美特征

电影的全面性还体现在对科技的依赖上。电影本身就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众所周知,胶片是在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影从诞生到发展,一直是一门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艺术。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语言的创新乃至电影美学的演变都有很大的影响。科技对电影的这种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从胶片的角度来说,爱迪生和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最早的电影胶片具有单色性(弱光敏性)、正色性(明暗对比强烈)、微观性(主体轮廓清晰)的特点,直接影响拍摄。

影的方式和画面的审美特征决定了1895到1925的故事片的审美倾向。直到1926,柯达胶片公司才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胶片,这种胶片被称为“全色胶片”。与之前的电影相比,这部全色电影从白到黑的层次更加丰富,光线更加均匀,能够表现出演员表情千变万化的细微差别,非常符合戏剧电影美学的需求,为好莱坞戏剧电影的繁荣做了物质和技术上的准备。当然,声音的引入更为重要,可以说是电影史上第一次现代科技的伟大革命。早在无声电影时期,人们就对电影的寂静印象深刻。当时的电影为了解释剧情和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不得不在镜头中间频繁插入字幕。所以有时会采用现场配音的方式,包括真人现场配音、插入录音音效、乐队现场伴奏等。这样的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虽然在本世纪,底片、各种放映机和高质量微型录音机的生产,使得拍摄实景摄影和体育摄影成为可能。总之,电影从诞生到成长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纵观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无论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琉米爱尔的固定摄影到运动摄影,从摄影棚里的人工光源到实景拍摄,从定焦镜头到变焦镜头,从单声道到多通道,从低感胶片到高感胶片,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立体电影,球幕电影乃至全息电影,无一不是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可以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电影艺术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很难想象下一个世纪的电影会是什么样子。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影视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鲜明美学特征。

电影的综合性更集中在审美层面,体现在再现性与表现力的统一,纪实与哲理的统一,叙事因素与隐喻因素的统一。人类思维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原始综合到主题分析,再从主题分析到综合综合。电影艺术从最初的综合——电影的现实主义和戏剧的假设的综合运用,进而发展到电影和哲学。心理学的综合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纪实、哲理、心理电影的审美走向。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探索如何巧妙地综合上述三种不同的美学风格,形成一种更新的美学发展趋势。纵观历年来世界主要电影生产国的电影,其实都在美学追求上进行了新一轮的全面探索和实践。从65438到0998一举拿下十一项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以其恢弘的气势和生动的故事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如果要分析这部电影为什么出名,为什么出名,可以说它全面的审美追求是它最大的成功。综合美学首先表现为文化、艺术和科学真理的高度统一。影片一开始,借助打捞“海底之心”钻石的故事,导演用一段长长的记忆扫描了沉入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它像一部科学纪录片一样,对这艘巨轮的内部和外部结构,以及沉没时船体是如何断裂的,在哪里断裂的,进行了必要的调查和分析。它巧妙地将真正的科学纪录片的一些美学因素引入艺术电影的工作室,将文化艺术和科学原理付诸实践。《泰坦尼克号》抓住了现代观众对科学和真美的渴望,不惜代价投入2.5亿元拍摄了这部电影。综合美学之后是哲学与诗性的统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引发了人们许多复杂的理性思考。影片导演注意到这个主题有多长复杂,尤其是针对人们往往不尊重科学,盲目沉溺于自信的缺点:因为盲目自信不会沉没,船上必要的救生船会减少一半;由于盲目自信自己不会沉没,担任瞭望员的船员连双筒望远镜都没带;因为盲目的自信不会沉沦,所以看到泰坦尼克号发出的求救信号时,我以为是“一个玩笑”...电影导演似乎把泰坦尼克号比作人类生存空间的象征,提醒每一个善良的地球居民,“危险”随时存在,过度盲目自信只会导致自己的死亡。《贝塔尼克》的导演根据普通观众的审美趣味,构思了一个“一个有钱人爱上一个穷书记儿子”的浪漫爱情故事,并穿插在整部影片中,真正达到了“教育孩子,娱乐孩子”的目的。即使没有“过于盲目的自信会导致失败”的哲学启蒙,享受一个“爱情故事”的熏陶也是值得的。虽然不沉的泰坦尼克号沉了,但是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是不沉的。当观众看到男主Jack Yi把生的希望给了女主角Ruth,自己却沉入冰冷的大海,坦然接受死亡,能不感动吗?再比如《辛德勒的名单》,其明显的审美特征是纪实,但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审美水平,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导演选择了很多细节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来详细描述。同时,这部电影给了大家深刻的思想启蒙。

它不仅揭露和控诉了二战期间法西斯和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而且深刻剖析了这场世界悲剧的历史渊源。影片中的法西斯军官阿蒙·戈特曾说:“六百年前,犹太人是欧洲一场大瘟疫的罪魁祸首。是当时的波兰国王批准犹太人在这个克拉科夫市定居。他们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但是他们扎根后,在商业、科学、教育和艺术方面发展得很好。现在他们很富有,到处开花...

心情的自我赌博。这种民族净化的思想被希特勒用来煽动民族间的矛盾和仇恨,已经深入到德国普通民众的灵魂中。战争让这些扭曲的心灵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导致了以灭绝犹太民族为目的的民族大屠杀的可怕历史悲剧。电影的哲学思考和分析,使《辛德勒的名单》超越了以往一般反法西斯电影的主题意义,在艺术上达到了新的审美境界。

从世界范围来看,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综合艺术教育已经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影视文化教育必然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以法国为例,法国国民议会于1987年通过了《艺术教育法》,决定在未来十年内向艺术教育投入19亿法郎,并决定成立法国艺术教育高级委员会,由国家教育部和文化交流部主管,由相关国家官员和艺术界知名人士组成,负责艺术教育的行政和财政发展。法律还决定把每年的5月19。在美国,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是以另一种形式确立的:1994,美国政府以法律形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增加了艺术课程(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和戏剧艺术)作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心课程,并于近日颁布了《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三艺”即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受到重视。1990年初,布什政府宣布上述三门学科与历史、地理一起为中小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克林顿政府增加了艺术为核心。心脏病学。此后,美国大部分学校都把艺术作为必修课,学生必须修完学校规定的学分,才允许毕业。在那些把艺术作为选修课的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科目,选修课会算学分。如果他们没有达到学校规定的学分,他们也不允许毕业。各国的艺术教育都在向大众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需求越来越高,艺术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正式纳入学校教育,确立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计划和课程。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被明确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艺术素质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艺术哲学和审美心理学研究成果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使得综合艺术教育成为国际艺术教育的重要趋势。首先是重视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比如音乐教育史上影响较大的奥尔夫教学法和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都比较注重各艺术门类的融合。奥尔夫说,从来没有孤立的音乐,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共存的音乐。因此,不难理解,在德国著名的奥尔夫学院,综合性教学成为其最突出的特色。这种教学的全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与语言的融合。例如,医院开设的舞蹈和动作课有

《音乐之声》所开展的,其实一是动态的音乐课,二是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合成。比如《普通音乐》这门课,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在内的综合训练课。达尔克罗兹还说,任何想法都可以转化为行动,任何行动也可以转化为相应的音乐。在此基础上,他创立了“姿势节律”。节奏是指人们随着音乐的节奏,通过肢体动作来感受音乐的元素,表达自己的情感,实际上是音乐与舞蹈的高度融合。达尔克罗兹的教学方法是用有节奏的动作,配以声乐、打击乐或钢琴即兴演奏,用肢体动作体现音乐的元素和情感。卞塞尔提出“音乐教学必须注意两种意义上的相互关系,即内在的一致性和与学校其他方面工作的自然联系。”关于内在的一致性,默瑟尔解释说,欣赏课必须与其他音乐教学工作相结合,渗透到所有的音乐创作和表演计划中;声乐教学和器乐教学必须融为一个紧密而有效的统一体。他认为,音乐与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音乐教学应该与其他领域交织在一起,可以增强彼此的活力。否则音乐教学会很差,不可能获得其作为发展学生个性的媒介的充分价值。雷默提出了“综合美育”的概念。他所说的综合美育,主要是关于一切艺术的行为范畴。他认为“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元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有线条,有质感;诗歌中有隐喻,意象,节奏,等等。每一种艺术都可以从其他艺术中借鉴元素,并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很多艺术可以借鉴非艺术界的元素,艺术化地运用,将其转化为表现材料。”雷莫还认为,艺术多学科课程相比于单学科课程有以下优势。第一,通过与同科其他学科的比较,各个学科的特点更加鲜明;其次,明确了同家各科的基本原则;第三,我们可以从本地和全球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个材料。霍斯曼曾简要提出过类似的构建,告诉读者“一种可以在不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的情况下,扩展艺术课程的方法”就是整合整个艺术教学课程。这种教学强调艺术的一切基本的、共同的东西,即艺术的审美的、创造的、表现的东西,霍斯曼虽然没有对艺术教学课程的整合给出必要的论证,但他深信“正如语言教学可以整合听、说、读、写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整合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触觉艺术”,受上述思想的影响, 美国一些学校的美术教育采用综合各种美术学科的综合美术教学形式,即利用绘画、音乐、舞蹈、刺绣等不同艺术的异同来启发学生。 它被认为是明尼苏达州罗维尔市中小学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课程。四川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综合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最低比例为:幼儿园占10%,小学占8%,初中要求150课时,高中列为选修课。学校也可以自行增加课时比例。除了必修的美术、音乐、舞蹈,还要选修七八门姐妹艺术课。

电影、电视、戏剧等综合艺术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在现代社会,艺术媒体正在向网络化方向快速发展,以艺术广告、电视和多媒体网络为主体的媒体日益成为大众艺术文化知识的来源和基本的生活内容,日益重构大众艺术..心理感知的模式。它完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有效地促进了世界艺术一体化的格局。此外,大众传播的作用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大众传播已经成为社会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物质和技术手段。19年底,现代科学技术在声学、光学、电子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得电影艺术等新兴艺术门类不断发展完善。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出现了各种电声乐器,还出现了电子声音合成器和电脑音乐,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音乐的表达能力。10年来,电脑绘画、光效艺术、激光艺术发展迅速,为影视艺术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展现了广阔的发展世界。前苏联库兹尼亚克·左夫主编的《青少年美育》一书,对如何利用影视剧对幼儿到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作出了系统明确的规定,提出了详细的、可操作的指导意见。《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以下简称《美国标准》,刘沛译,未正式出版)是美国学校艺术教育史上第一套在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由四个全国性艺术教育组织制定的艺术课程标准。《标准》的制定始于1992。1993分别公布了4个艺术学科标准的初稿和讨论稿,最后定稿并在1994公布。标准可以说是美国艺术教育界在总结美国学校艺术教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按照65438到0994年通过立法程序的《2000目标:美国教育法》的要求制定颁布的。其根本目的是从一个方面改善和提高美国教育质量,使美国教育到2000年达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教育部长赖利提出的“世界一流水平”。在美国的标准中,对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学习戏剧影视有系统的、明确的、比较高层次的要求。

发达国家重视影视文化教育,表现为影视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融合。许多发达国家在课程标准中没有“视听教学”,将视听教学与影视文化教育相结合。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中对“视听教学”的要求如下:“在结构上,学生将能够:1。识别作者的风格;2.识别正确和适当的语法、措辞和句法;3.通过听不同的媒体扩大词汇量;4.欣赏不同形式的创造性表达的美。口译方面,同学们可以:1。发展判断媒体和评价口头表达所必需的批判性思维技能;2.认识到节奏、方言、静默和抑扬顿挫对提高演讲和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性;3.视听上注重主题或情节;4.从视听活动中获取信息。在申请方面,学生将能够:1。培养主动倾听技能:1)倾听并理解强制性指令;2)在课堂讨论中听取学生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2.当别人在大声朗读时,要认真倾听;3.利用媒体激发学习和思考;4.培养欣赏艺术、音乐和文学的能力;5.利用电子媒体加强和促进语言学习;6.开展娱乐视听活动;7.借助科技等媒体表达思想。在跨学科方面,学生将能够:使用批判性视听材料促进跨学科学习;以个人形式、团体形式、大团体形式参与视听活动;合作完成语言艺术练习;通过视听活动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积极参加小组听力活动。“一方面体现了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另一方面也全面反映了影视文化教育和整体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思路和方向。美国坎贝尔等人写的《多元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书,介绍了戏剧、电影等综合艺术如何与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戏剧影视不仅涉及书面语言,还涉及多种“艺术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肢体语言等。),还涉及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结合语文,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真的很独特。在我国,新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的重要性,这可能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但影视文化教育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至于影视文化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相互联系和融合,还有一片广阔的“处女地”。江苏省扬州中学1993以来,先后申报、组织、实施了“系统开展学科思维教育”和“全面系统开展美育”两个研究课题。1997这两个课题分别被确立为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和规划课题,并于2001通过了国家教育科学规划组组织的专家评审。影视艺术对这两个项目的实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通过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和电影艺术周组织学生看电影;通过专题讲座提高学生欣赏电影的能力和兴趣;借助“缪欣文学社”和《缪欣》月刊,组织学生欣赏和评论影视;在各科教育教学中,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影视手段和多媒体设备(每位教师配备一台“惠普”笔记本电脑),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影视文化教育与各学科教育教学的融合,必将为影视文化教育开辟无限广阔的天地,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带来无限精彩的风景。

综合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全面的:既重视艺术素养的培养,又重视人文素质和完善人格的培养。综合艺术教育,它的方法和手段是综合的,具有各种艺术的综合性;有艺术欣赏、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理论等教学活动的综合;有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的结合;有艺术活动与广泛的社会活动(科学的和人文的)的结合,有艺术与生活、社会与生活的结合。“综合课程”和“综合艺术教育课程”的核心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新世纪呼唤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融合的新型消防材料,新世纪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基础教育和艺术教育。科学主义要求用自然科学的眼光、原理和方法研究世界。它把人类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于数学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希望通过自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质等问题。科学和人大是二者的辩证统一。教育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实际上是基于思想史与教育史上两大思潮之争。李德顺在《价值论》一书中指出,人类的活动有两个原则:一个是真理原则,一个是价值原则。前者意味着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后者意味着“按照人类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两种思潮的关系,其实就是真理与价值、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孤立地看待真理或价值是片面的。作为矛盾的一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真理观和价值论的统一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融合的哲学基础。主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实质是用人类文化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当前,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正在世界范围内相互融合。黄基先生指出:“如何取长补短,沟通交流,使之和谐发展,始终是哲学与教育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钟厚泉先生在《现代课程论》中详细论述了以科学为特征的知识中心课程和以文学性为特征的人文课程的长短,他所建立的课程编撰理论恰恰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建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体系,既要注重“用社会文化塑造人”,又要注重“充分开发人的潜能”;既重视教育内容构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重视对学生内在条件(发展阶段、个体经历、生活现实、实习动机、意志、信念、价值观等)的了解和洞察。)作为学习科目。既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能力、智力的培养,又注重非智力因素、健康人格和个性的培养;注重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也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据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呈正相关,还与动机、兴趣、热情、自信、毅力、努力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利条件。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将包括人文科学,正如人文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它将是一门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是新世纪的要求。建立培养这类人才的课程体系是新世纪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