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电影《桥》是在哪里拍摄的?
这部电影是一部经典的南斯拉夫二战电影,真实地再现了一场激烈的桥梁争夺战和对勇气和信念的考验。炮弹从头顶飞过,桥在脚下粉碎,一首歌“啊!《朋友再见》更令人难忘。[1]
中文名
桥梁
外国名字
Мост
轻率
1969
制作公司
波斯纳电影制片厂
生产区域
南斯拉夫
主管
哈·克尔瓦瓦茨
剧作家
普·格鲁博维奇·乔·莱博维奇
类型
行动?/?战争
明星;扮演主角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鲍里斯·德沃尔尼克、s .佩洛维奇、雷利亚·巴希奇、扬塞耶维奇、I。加洛。
一部电影的长度(根据放映时间)
97分钟
放时间
1969
对话语言
塞尔维亚语、德语
颜色
颜色
Imdb编码
tt0074921
翻译股
北京电影制片厂
翻译时间
1977
电影情节
1944年,德国军队投入巨资守卫南斯拉夫的一座桥梁,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竭尽全力阻止南方游击队的进攻。与此同时,游击队少校“老虎”(Velimir Bata Zivojinovic)接到了上级的命令:为了防止德国军队汇合,他必须在7天内找到一名建桥工程师炸毁桥梁。老虎和他的老战友,爆破专家鲍里斯·德沃尔尼克,他的助手班比诺,沉默寡言的士兵迪克西和游击队员曼纳组成了一个行动小组,他们参与了桥梁的建设。老虎从盖世太保手中救出了工程师,并在接近大桥的过程中与德国卫兵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一些游击队员和联络官牺牲了,但新的部队补充了进来。在突破德国间谍的渗透后,游击队终于炸毁了大桥。[2]
本片继承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一贯风格,真实地再现了一场激烈的桥梁战役,一场对勇气和信念的考验;这部电影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中国上映。在那个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年代,中国电影观众对这部电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津津乐道于剧情和台词,学会了吹口哨和口琴,并演唱了电影中著名的插曲——“啊,再见了朋友”。但中国人迄今为止熟悉的这首歌并不是南斯拉夫民歌,而是二战期间意大利游击队的一首歌。
注:历史国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3-1992)位于巴尔干半岛,于1992年解体,分别成立南斯拉夫联邦* *和共和国(后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 *现已解体为塞尔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