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人不同意的时候会唱歌跳舞?
许多印度电影研究者认为,宝莱坞电影的歌舞传统可能来自对印度教最重要的神之一湿婆神的崇拜,它是印度人对“舞王”真诚信仰的反映。在今天的印度电影中,不难发现印度电影与波斯剧场“两幕”形式乃至英国情景剧的联系。
无论是首次进入中国的大篷车,还是受到新一代观众青睐的宝莱坞,都可以看到明显的波斯剧场式“双幕”结构。马帮本身的形象与其早期巡演中波斯剧场的场景密切相关,我们也可以看到形式叙事情节与舞蹈段落之间的情感差异。和波斯剧场一样,在舞蹈段落中,演员的表演会很夸张很搞笑,之前没有出现在剧中的角色也会在歌舞开头出现在镜头中。
宝莱坞载歌载舞的场景在女主角的想象中,两者之间的过渡以剧中大幕的拉开为标志。这个描述和上面提到的波斯剧场很像,如果分析一下里面的电影人物类型,就能发现英国情节剧的影子。
英国情节剧模式化很深。比如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有六个主要角色:老父亲,老父亲的仆人,美丽的女主角,英勇的男主角,反派,主角的伴侣。即使在宝莱坞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印度电影里,也很容易找出19世纪情景剧除了仆人以外的标准角色。印度电影的大部分情节结构和人物仍然延续了英国情节剧的传统,但今天的印度电影早已突破了情节剧精彩但肤浅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