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偷袭中途岛被发现,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

1942年6月4日,美日双方围绕着中途岛进行了一场决定太平洋战争走向的海空大战,这就是著名的“中途岛海战”。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处于劣势的美军以一艘航母沉没的代价,取得击沉4艘日军航母的骄人战绩,令人惊叹不已。

毋庸置疑,情报是美军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反观日军,似乎“珍珠港事件”中的好运气,已远离他们而去。从实际作战看,尽管日军不清楚美军3艘航母已“恭候多时”了,但种种情况表明对方早有所准备,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满不在乎呢?

严格意义上讲,中途岛海战提前一天就开始了。

根据罗切福特破译的日本海军JN-25b密码,尼米兹已完全掌握了山本五十六向中途岛、阿留申群岛同时发起进攻的计划,并确定日军的重点攻击目标是中途岛。他一边将太平洋舰队主力派往中途岛进行设伏,一边加强中途岛驻军的防御。

但在大战前一周,日本海军升级了密码,罗切福特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破译。也就是说,在开战前,日军的动向将是一个“谜”。尽管尼米兹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但突然而来的变故,还是让他焦虑不安,因为他把“宝”全部压在了情报上。

6月3日这一天,阿留申群岛荷兰港遭到日军袭击的消息传来,尼米兹不怒反喜。原来,进攻阿留申群岛是日军整体计划的一部分,阿留申群岛遭袭,就意味着进攻中途岛的行动不会有变,现在只需静静地等待,静候日军航母舰队进入设伏区。

为了不暴露美军的3艘航母,按照尼米兹的设想,对日军的侦察、搜索任务交给了中途岛驻军,22架“卡塔琳娜”水上飞机呈“扇形”经过6小时搜索,在距中途岛以西1300公里处,发现了日本舰队,但尼米兹判断,这不是日军的航母舰队。

他一面命令设伏的两支特混舰队“按兵不动”,一面指示中途岛空军对发现的日军登陆舰队进行远程空袭。9架B-17“空中堡垒”的轰炸效果并不理想,但完全打乱了日军的进攻计划,山本意欲采取偷袭中途岛的战术,如今只能是强攻了。

山本之所以继续进攻,不仅是美军“拙劣”的进攻表现,致使登陆舰队几乎毫发无损,而且美军进攻的飞机是陆基轰炸机,不是舰载机,这说明附近没有威胁最大的美军航母。更何况,南云忠一的航母舰队并未被发现,突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美军在航母运用上,比日军更注重侦察。

1942年6月4日,太平洋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天在紧张不安的气氛中悄然而至。美、日双方两支航母舰队在地图上画出一个“V”字形,交叉点的顶端就是中途岛,双方各距中途岛320公里。那么,为什么是美军率先发现日军行踪,并先敌展开进攻呢?

首先,尼米兹为了准备中途岛一战,可谓是挖空了心思。不仅安排一艘巡洋舰在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冒充”航母频频发报,而且趁夜色对日军占领的图拉吉岛进行轰炸,使日军误以为美军航母依然在南太平洋游弋,中途岛不可能有美军航母。

其次,在推进的过程中,日军登陆舰队被发现,但进攻的美军战机都是中途岛上的陆基轰炸机。这让山本等人更加确信对方的航母“远在天边”,并希望通过占领中途岛,“诱歼”前来增援的美军航母。因此,在主观上忽视了其航母存在的可能性。

更关键的是,日军长期形成“重战斗,轻侦察”的战术原则。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海军频频进攻得逞,让他们十分热衷于进攻,而将侦察归为防御的范畴,不愿在这方面花费更多的精力,甚至在海军院校,侦察课只是选修课,不被重视。

相比日军,美军更重视侦察。尤其是尼米兹在经历过珊瑚海一战,不但对航母超视距作战倍感兴趣,将其上升为未来海战的“主角”,而且强调运用各种侦察手段,保证先敌发现对方航母并率先发起进攻,这一战术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为此,美军每一艘航母上不仅有雷达,而且还有一支专业的侦察轰炸机中队,兼顾搜索和攻击两大任务。而中途岛一战,尼米兹将搜索的主要任务交给岛上22架“卡塔琳娜”水上飞机,再加上弗莱彻派出的10架侦察轰炸机,***计32架。

相比于日军在大战前派出的7架侦察机,美军能够提前发现日军就不是什么令人不解的秘密了。也就是说,尽管美军已经掌握了日军的动向,但在实战中,如果日军重视战术侦察,率先发现美军航母,恐怕中途岛海战的结局将是另外一幅景象。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