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特尼特赏析
我找不到路,没有星星。
裹着裹尸布在天空闪烁,
甚至风也没有带来一丝低语,
活着的人都没说话,而我
只有一种声音,比如音乐,
就像一首已经失传的庄严的古歌,
当天使的手指被随意编织
花环,没有玫瑰,只有枯叶。
不,不要闪,不要喊,
人们欢迎它,在担忧的同时欢迎它。
一个可怕的黑夜,
因为通过一切,超越一切,
我得到了遥远年代的消息,
我感觉到光明来了。
(赵一恒译)
这首十四行诗出版于1897年的《夜的孩子》。通过这首诗,诗人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无论现实世界和周围环境中的空气多么令人压抑和窒息,只要你坚定地相信神灵的存在,并平静地承担生活赋予你的处境,信仰就会激励你在实际行动和经历中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在这首诗的前四句中,诗人正处于一个黑暗的夜晚。在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里,没有通往圣光的大道甚至路径。浩瀚的天空中没有一个神的踪迹,仿佛一具没有同情心的尸体笼罩着头顶。这里一片死寂,没有生命。连风都不愿搅动这无人居住的死亡之谷。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无声无息地睡着了,死了。面对如此现代的荒野景象,诗人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然而,此时的诗人并没有深切地感受到,而是像旁观者一样平静地转向以下四句——他听到了一种声音,一种音乐般的声音,这种声音在遥远的时代曾经存在,但一直被现在的人所忽视;在这“庄严的古乐”中,天使们还在编织美丽的花环。尽管他们所有的材料都只是枯枝败叶,但他们坚信自己的手指可以创作出精美的作品,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谱写一套庄严的音乐。此时,诗人感到神灵仍然存在,“庄严的古歌”和天使的编织激起了他在漫长的荒原中探索的信心。在第二节诗中,诗人表达了他在这漫漫长夜中的心态和行动:与人一样,他没有声嘶力竭地咒骂,而是“边忧边迎”,担心这漫漫长夜何时见底,但他迎接的是命运的挑战和生存的苦难。因为这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逃避它,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通过经历战斗,在斗争中战胜它,并通过漫长的考验上升到充满“庄严的古歌”和闪烁的星星的更高境界。当时闪过的忧虑只是超越过程中的伴随情绪。他坚信,黑夜过后,便是黎明的曙光。带着这个信条,诗人一步一步跋涉,从每一次相遇和经历中崛起。最后,他在岁月的轮回中得到了神灵的启示,看到黎明正在送走黑夜,并“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光明”。这就是信条的力量,它敦促诗人克服严酷的现实,超越卑微的世界,保持他的纯真,并把他带进一个更神圣的殿堂。
这首诗是诗人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主题闪烁着超验主义的余晖,充满了乐观的精神,同时又夹杂着对惨淡现实世界的忧郁情感。
这首诗是以典型的意大利十四行诗风格写成的,庄重而朴素,承前启后,融为一体。然而诗人并没有被这种古老的形式所束缚,而是倾注了一个更大的主题,这是后来许多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所写的,比如现代人的犹豫、绝望和乐观。这首写于世纪之交的诗,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爱·A·鲁滨逊在美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邱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