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的起源

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天母、天母等。],而且是历法、现代船夫、水手、游客、商人、渔民都信奉的神。妈祖在宋永熙四年(987)居住后,当地渔民设小香火祠,称为“通灵女神”。此后,在南宋、元代、明代、清代出现尊称之后。

民间名字有两个原因:

1和“妈祖”是林家的尊称。“妈祖”的“母”不是母亲的意思,是祖母的意思。“妈”和“祖”合称,是对家中女性高德勋的尊称。因此,妈祖是林氏家族对妈祖的别称。莆田姓林的人外号叫“大妈”,有些晚辈也叫“祖玛”。台湾省有些林姓人也叫“祖佛”,后来顺口叫“妈祖”,以此称呼祖先,更亲切。

2.“妈祖”是民间的神。随着妈祖信仰的普及,妈祖信仰不仅得到朝廷的肯定和尊重,而且成为具有相同信仰的民间女神,于是世人跟随林氏宗族以“妈祖”称呼她。就这样,“妈祖”这个名字传遍了全世界,代代相传。

扩展数据:

历史成就

1,经济师来帮忙。助师助战,表现了统治者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的愿望,因此感受到了妈祖的神奇力量。

2.帮助镇压海盗。海盗猖獗,沿海渔民很难有安宁的生活。因此,清廷非常重视消灭海盗,安抚渔民。

3.协助水运、海运排除洪水。妈祖生前因护送分流而受人景仰,有相当多的记载其显贤助水运、海运、除洪,也反映了统治者对海上和平的期待。

4.册封琉球。册封琉球,说明清朝对琉球的重视,也说明当时两国和平相处的历史,与妈祖的神佑有关。?

当代成就

妈祖信仰习俗对当代两岸信众关系的和解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岸宗教直航的实现就是一例。从1895到1987的近百年间,海峡两岸的妈祖信众几乎没有以“妈祖”的名义进行交流。1979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省同胞书》,开始主张实现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65438-0982年,台湾省北港朝天宫主任蔡富雄来到湄洲岛,了解湄洲妈祖庙重建情况,台湾省妈祖信众与湄洲妈祖庙的首次正式交流。7月5日,1988,台湾澎湖天后宫180位妈祖信众,搭乘两岸周末包机,抵达梅州妈祖庙朝圣。

从1989开始,以祭拜妈祖为由的海上宗教直航终于开始成为现实,这是妈祖信仰习俗的一大成就。“宗教直航”是由台湾省政府特许,以“小三通”方式,由台湾省宗教人士经金门前往福建梅州朝觐的“特殊宗教直航服务”。

百度百科-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