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电影里有生活的真相吗?
梅兰芳是以离别、相聚、离别为主题的三段式结构。这种略带悲情的结构范式让它一出现在贺岁档电影中就鹤立鸡群。
丧失
梅兰芳的叔叔饱尝演员的屈辱和艰辛,一直希望他心爱的侄子能走出梨园,成为一个有尊严和自由的普通人。然而,年轻时的梅兰芳却不由自主地继承了祖孙三代的演艺事业。由于杰出的艺术才华和日益成熟的技艺,梅兰芳被时代推向了以旧换新的挑战。在一片欢呼声中,他战胜了与自己有着深厚友谊的前“歌坛之王”十三燕子,并间接导致了这位老戏骨的死亡。从此,梅兰芳戴上了曾经令舅舅一生恐惧的“纸镣铐”,这也奠定了这个人物一生的悲剧色彩。
已故的叔叔对梅兰芳的影响可以说超过了剧中的任何一个人,包括后来的邱和孟小冬。他是唯一一个能真正与梅兰芳感同身受的人。他信笺中的文字可以说是梅的金玉良言,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梅漫长的人生旅程。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梅的人生导师。
胜利
遇见孟小冬几乎改变了梅兰芳的一生。剧中的两个人曾经帮助梅兰芳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一个是死去的叔叔,一个是孟小冬。她可以说是除了舅舅之外最能理解梅兰芳内心痛苦的人。伯父的话帮助梅兰芳克服了对“离别”的恐惧,而孟小冬则帮助他克服了对“离别”的恐惧。梅兰芳一直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小时候父母去世,他经常读他叔叔去世前留给他的信,因为现实中没有人能像他叔叔那样知道他内心的痛苦。孟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这种孤独,使梅兰芳有了实现普通人幸福的可能。然而,邱和福芝芳(与其说他们是“座位”或“时间”的罪魁祸首)却将他们分开了,彻底浇灭了梅兰芳心中的欲望。孟小冬深爱着梅兰芳。在被迫离开爱人后,他还不忘像咿呀学语的婴儿一样鼓励他:“华,别怕!”这句“不要怕”简直切中了梅兰芳的要害——梅兰芳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台上,国家是美好的,但下了台,却是一个充满恐惧的孩子。邱虽然理解梅兰芳的孤独,但他爱舞台上的梅兰芳,却对身为凡人的梅兰芳毫无柔情可言,这也是他永远无法给予梅兰芳情感慰藉的原因。在纽约49街剧院完美谢幕后,梅兰芳独自走上了白雪皑皑的街头。他不是在回忆精彩的表演和惊人的荣耀。他的内心极度沉默。叔叔和孟小冬相继离开后,他学会了面对内心的恐惧,看着看不见的孤独...
聚散
个人认为这是整部电影中最难操纵的一段。能做到这样出乎我的意料,绝不会像有些人声称的那样“虎头蛇尾”。作为一部由中影集团投资的主流商业大片,主旋律的妥协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妥协的“度”。梅兰芳把这个“度”把握得相当好:既展现了梅兰芳这位举世闻名的民族英雄的“事迹”,又以人性的厚度进行演绎。在这段文字中,陈凯歌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梅兰芳身边的人身上:邱、福芝芳和英达饰演的冯紫光。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从未放弃过梅兰芳,在悲痛中保留了一丝温暖。他们也为这部电影创造了一个光明的结局:邱白茹终于明白,作为凡人的梅兰芳和福芝芳成为了梅兰芳真正可以依靠的亲人,而梅兰芳则完全克服了内心的恐惧,成长为一个坚强而有责任感的男人。
凡人的梅兰芳
人活在痛苦中,即使不想痛苦,时代也会让他痛苦。作为传奇人物的梅兰芳是这样,作为凡人的梅兰芳也是这样。
邱一直期望梅兰芳成为一个神,甚至每个人都希望他永远成为舞台上美丽完美的形象。他一生都在为演员的尊严而奋斗,却把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埋藏在心底。他在舞台上很快乐,舞台是他的天堂。在艺术界,他可以暂时忘记这个世界,但他是舞台下孤独的孩子,所以他害怕有一天他不能唱戏,他会离开舞台。因为没有舞台,他除了孤独一无所有。在某些方面,他就像《1900年传奇》中的1900一样,因为他极其纯洁的心灵而与世界格格不入。他在《普通人》中常常显得笨拙,正如冯子光所说:“这个人没有幽默感。”他不懂戏谑和玩笑,但他真诚而真诚,他和孟小冬的话是如此直白而朴实。为什么电影中有很多雪花的场景?因为雪花是梅兰芳心灵的绝佳写照!他像雪花一样孤独、寒冷和纯洁,但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美丽。邱曾告诫梅兰芳:“每隔几年就有一场战争,世俗世界就是这样,但你不是为这个世俗世界而生的。”邱有如此敏锐的艺术嗅觉:梅兰芳为何有如此艺术造诣?这与他内心的孤独是分不开的。因此,孟小冬必须离开梅兰芳,才能让梅兰芳远离幸福,只为在舞台上成全一个完美无瑕的梅兰芳。
有时候我会想:每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孤独的。梅兰芳是一位绝世的艺术家,但他也是一个孤独的凡人。虽然人生的道路往往千差万别,但世界的常态,如“死亡”、“出生”和“团圆”,必然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但伟人的悲哀比我们更深。只有经历过漫长人生旅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诠释它。因此,当陈凯歌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时,他有着深厚的精神境界,能够完成这部瑰丽的《梅兰芳》。(通过分析人物来展示正常的生活状态是引起观众歌唱的妙方,也是传记电影的精髓。《末代皇帝》和《莫扎特》都把握住了这一精髓,因此可以成为传记电影的永恒经典。另一方面,梅兰芳将中国的传记电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