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先生的影片制作
英国导演中的题材变色龙
伯纳德·罗斯的电影履历中,一直尝试拍摄不同题材的电影,求变似乎已经成了他的本能。从贝多芬传记题材的《永恒的爱人》(1994),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浮世一生情》(1997)。从惊悚恐怖题材的《腥风怒吼》(1992)到揭露好莱坞生活内幕的《堕落的狂喜》(2000)。无论是好莱坞大制作,还是个人的独立电影,他都游刃有余,如今这部《好心先生》似乎介于两种规模之间。这部电影基于霍华德·马克思的真实经历改编,这位英国奇人,以向英国进口了数量惊人的大麻而闻名,成为英国史上最牛毒贩,而这一次导演界的题材变色龙伯纳德·罗斯又该从何种角度解读这位传奇人物的经历呢?
实际上,早在2003年,伯纳德就通过BBC接手了这部影片的工作,根据霍华德·马克思的回忆录,导演亲自担纲撰写了剧本,由于希望将本片定位于独立制作,他又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做前期准备工作,可以说,本片的前期准备非常漫长,特别剧本改编着实费力。提到霍华德的回忆录和本片剧本的关系,伯纳德·罗斯显得有些“心有余悸”,“哇,我的上帝,这本回忆录涵盖的内容实在太丰富,太庞杂了。我的意思是,比如这本书中的内容涵盖了整个远东地区,他来到菲律宾,又跑到香港,还有很多其它地方。当然,这部电影内容也尽可能丰富,我的意思是它已经涵盖了霍华德经过的很多地域和国家。”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最大胆的尝试还是,在片中不断变化使用不同格式风格的胶片,从一开始的黑白的4:3,到16:9,接着又是彩色,一会儿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色彩,一会儿又是八十年代的视频观感,最后又终于九十年代的视觉风格,导演试图以此潜意识的让观众代入到时代变迁中去,与霍华德一起经历他的历险。
英美影星联袂演绎霍华德传奇
作为传记电影,霍华德·马克思的扮演者对影片的成败显然至关重要,而伯纳德·罗斯将这个重任交给了英国演员瑞斯·伊凡斯。在导演看来,瑞斯似乎就是霍华德天然的扮演者,“我这个剧本就是基于瑞斯写的,瑞斯本人也知道霍华德的事迹。他们都来自于威尔士,而且生活背景相似。他们看上去也很相像,特别是瑞斯戴了假发以后。他们精神气质上颇有***鸣,说实话,我根本就没考虑过除了瑞斯以外的演员,我这个角色完全就是为他创设的”。伯纳德如此信任瑞斯显然不是出于盲目,他曾经受过专业表演训练,和很多英国演员一样曾有在剧院演出的经历,表演功力扎实。同时,他身上有充满了摇滚气质,曾经担当摇滚乐队主唱,更在很多摇滚乐MV中出演,与本片充满怀旧摇滚风格的气质可以说也相得益彰。
独闯天涯的传奇毒枭显然会显得过于寂寞,所以霍华德·马克思的传记电影中当然也要有佳人相伴。本片中,这个角色则由科洛·塞维尼担当,虽然早在1999年,科洛便以《男孩不哭》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但是与搭档的希拉里·斯万克摘得最佳女主角后事业一路顺利不同,科洛则较为沉寂。这次,投身于一部英国电影中,也算是她一次新的尝试,对于她和瑞斯在片中的职责,她也有自己的解读,“瑞斯·伊凡斯负责标准霍华德的天才,他在少年时代就知道霍华德了。而我就是个总是处于怀孕状态的担惊受怕的妻子,怀着孩子,承受着这份惊恐”。众所周知,在这类犯罪奇人的电影中,其身旁女人在片中常常沦为“打酱油”的角色,而科洛的角色作为身体虚弱的孕妇,在承担巨大精神压力下的表现或许是个可能迸发花火的地方,科洛的表演能否出彩,也是本片在表演上值得关注之处。
从个人传奇透视毒品兴衰
对于犯罪题材影片,特别人物传记,切入点常常让人犯难,一不小心就可能因为让犯罪性感化而让影片立场受到指责。而本片中的霍华德·马克思本身传奇的经历就已经让其处于一个民间英雄的地位,他享受着因为他的犯罪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作为牛津高材生,他也以高智商罪犯的形象而被蒙上了另一层神秘的面纱。正是其不同于一般出身街头的枭雄的身份,其故事先天就充满了看点,更何况他接下来建立的庞大的毒品帝国,从故事性上看,有知名传记打底,本片的吸引力已经很高。
而导演显然试图作出更深层的解读,霍华德的故事实际上涵盖了毒品文化的各个层面,包括了社会和个人对于这一灰暗领域观点的变迁。在60年代,人们或许更多谈论毒品的娱乐性效果,因为大家对于毒品长期效用了解不深,认为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这也是霍华德对毒品和它背后的生意观念形成的年代。而在导演看来,当时人们尚能理性的使用毒品,直到里根政府对毒品“宣战”引发了后续的社会扭曲,而他正试图揭示这样的荒谬。导演试图通过霍华德的经历客观的表现人们如何将自己置身于与毒品的怪异关系中,他不想将霍华德刻画成一个恶魔,也不会为他歌功颂德,这两种极端的定位都是他试图避免的,他更希望以一个传奇毒枭的经历,表现毒品在英国,乃至世界地位的变化,以他的解读引起人们从时间线索来探索关于毒品这一社会顽症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