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弹

昆阳之战,号称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模范战例。也是莽汉战争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可以这么说,昆阳之战后,王莽的灭亡已经是时间问题。

公元23年,为镇压农民起义主力,当时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为帅,合兵43万,号称百万,史称?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而且还?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大军至昆阳城下,?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

反观汉军,昆阳城中仅有8、9千人,且人心惶惶,士气不振。此后刘秀率13骑突围求援,所收郾、定陵等地兵马也不过数千人。而留守的喽罗王凤等人更是想向王莽军乞降,在遭到回绝后,个个惶惶不可整天。

战前态势,总兵力50比1,一个是志在必得,一个是惊弓之鸟,似乎不战而高低立判。

决战之时,刘秀从城外带来的兵力不过区区三千人,城中则是一帮缩头乌龟。这样,作战双方的态势是:总兵力100比1,一方是以逸待劳,一方是惊疑不定,似乎不战而成败立知。

但历史的编剧才能出乎一切人的想象。

关于昆阳之战的胜负原因,一般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新军在指挥上的重大失误,二是汉军在指挥上的成功。历代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基本都是这个模式。

那么新军具体犯了哪些错误呢?

战略上,一没有直捣黄龙攻宛城,二拒绝了昆阳城内汉军投降。如果采纳任何一条,新汉战争的最终结果都将被改写。新军在战略上出现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这是毫无疑问的。

战术上,几次面对汉军的挑战都只派出少量的部队应战,白白损失了部队数量优势,大意失荆州。这是目前普遍的观点,事实果真如此么?

双方第一次交战,刘秀率一千步骑兵在新军阵前排兵布阵,王邑只派数千兵马应战,如果说这是王邑轻敌,那么第二次交战,刘秀率三千敢死队绕到城西直冲新军大本营,此时王邑仅仅带领万余兵马应战,这就绝对不可能是轻敌了。因为刚刚的轻敌败仗已经让王邑领教了刘秀的厉害,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吧。那么王邑为什么不带更多的兵马来应战刘秀呢,这中间一定有更深沉次的原因。

再重新梳理一遍,前哨战刘秀用一千兵马战胜数千新军,之后还有若干次类似规模的小战役,都以刘秀的胜利告终。此时刘秀扔出一个?诈弹?宛下兵到。此计可谓一箭三雕,一者鼓舞了己方士气,二来打击了敌方士气。最重要的第三点,需要结合地图来分析,如下:

刘秀率领的三千敢死队为什么要大老远从城东绕到城西进攻呢?只要搞清楚这一点,就能明白王邑为什么只带万余兵马应战,并且严令各部不准轻举妄动的真正原因了。

宛下兵到的假消息已经传出去了,新军也信了,士气也降了。那么为何不顺水推舟,来个假戏真做呢。刘秀这三千敢死队之所以要出现在城西,就是为了瞒天过海让新军相信宛城的兵已经到了。看看地图,宛城在昆阳西南,宛城支援过来的部队出现在昆阳城西,那是再正常不过了。只要王邑相信了,那么这三千敢死队起到的威慑力就绝对不仅仅是三千了,很可能是三万大军的威慑力,为什么呢?王邑琢磨着:?攻宛城的汉军有十万,这会儿过来支援昆阳的怎么也不可能只有三千吧。那这三千人马就很可能是诱兵之计,后面肯定还埋伏着数万大军,对,一定是这样的?。如果现在贸然出动大军进攻,追击太远被汉军诱敌深入,很可能会中了?三万大军?的埋伏。而且现在城东城西两面都有汉军威胁,王邑担心被汉军来个两面夹击,再加上新军目前低落的士气,综合各方面不利因素,于是王邑才做出了各部人马原地待命,主帅亲率万余人马迎战的命令。因为筑垒列阵待命是当时最好的防御方式。

还有一点,昆阳之战出现了超强的雷电暴风雨,这种强对流天气出现之前一定会形成浓厚的积雨云,即将到来的恶劣天气对军事行动是极为不利的,古代可没有水泥柏油马路啊。所以此时按兵不动对王邑来说应该是最佳选择了。刘秀正是看准了这个绝佳的时机,亲率三千敢死队直插新军心脏,完成致命一击。

兵者,诡道也。刘秀被太祖评价为最会打仗的皇帝,王邑在刘秀面前被耍得像小学生水平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