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鱼?鳕鱼?鲟鱼?

油鱼(又名异鳞蛇鲭、棘鳞蛇鲭;学名:Ruvettus pretiosus)[1]属带?科,亦是棘鳞蛇鲭属的唯一品种。该鱼常见于世界各热带和温带海洋,活跃于100至800米的深层海域。根据纪录,油鱼体长约80至200厘米之间[2],最重纪录是63.5公斤。

油鱼体形长而略侧扁,背腹成弧形,外型像似带?鱼(Rexea solandri ),但嘴和眼都较小,且有较低和棱状的第一背鳍。另外,油鱼瞳孔能发出明亮的磷光,鱼身光滑颜色铁灰,鳞片细小呈针状,而且每行都有一行小气孔相间。鱼肉则呈黄白色,质感类似禽肉。

油鱼含大量油脂,占体重的约18%至21%,尤以肌肉、骨骼中的「蜡酯」(又名蛇鲭毒素 Gempylotoxin)为主,其次在肝脏和精巢亦能发现三酸甘油脂和磷脂。由于深海的水压较大,鱼类难以利用鱼鳔的气压来调节的浮力,但油脂比水为轻,所以油鱼能调节体内的油脂含量,来控制浮沉。亦因为三酸甘油脂和磷脂都可被身体吸收,故此油鱼主要储存难以消化的蜡酯,以维持浮力,并能保暖。在工业用途上,油鱼的蜡酯更能提炼成机油和润滑剂。

Photo :

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a/a0/Ruvettus_pretiosus_%28oilfish%29.gif/250px-Ruvettus_pretiosus_%28oilfish%29.gif

太平洋鳕鱼(鳕鱼科)Gadous macroceph

形态特征:体延长,稍侧扁,尾部向后渐细一般作长25~40厘米,体重300~750克。头大,口大,上颌略长于下颌,颈部有一触须,须长等于或略长于眼径。两颌及犁骨均具绒毛状牙。体被细小圆鳞易脱落,侧线明显、背鳍3个,臀鳍2个,各鳍均无硬棘,完全由鳍条组成。头、背及体侧为灰褐色,并具不规则深褐色斑纹,腹面为灰白色。胸络浅黄色,其他各鳝均为灰色。 分布于北太平洋。

Photo :

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a/a3/Atlantic_cod/250px-Atlantic_cod

鲟科生活在海洋和大的河流、湖泊中,体长最大的可达5米,有报导捕获7米长的。

鲟科的鱼口前有四须和口排长一横列,生活在海中的一般春季向大江河中洄游产卵。性成熟较迟,卵可制作鱼子酱,是相当名贵的食品,比鲑鱼子制作的鱼子酱要名贵的多。肉可食用,因为被人类捕获的多,面临绝种的危险,现在许多国家都加以保护。

Photo :

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c/c2/Sturgeon2/250px-Sturgeon2,参考: *** ,自由的百科全书,油鱼,又名「异鳞蛇鲭」和「棘鳞蛇鲭」[1],拉丁学名Ruvettus pretiosus,属带?科,亦是棘鳞蛇鲭属的唯一品种。该鱼常见于世界各热带和温带海洋,活跃于100至800米的深层海域。根据纪录,油鱼体长约80至200厘米之间[2],最重纪录是63.5公斤。

油鱼体形长而略侧扁,背腹成弧形,外型像似带?鱼(Rexea solandri ),但嘴和眼都较小,且有较低和棱状的第一背鳍。油鱼的鳞细小并呈针状,而每行鳞片都有一行小气孔相间。

油鱼鱼身光滑颜色铁灰,鱼眼瞳孔发出明亮的磷光。鱼肉则呈黄白色,质感类似禽肉,油份重,虽然可以食用,但因为内含的蜡酯(又名蛇鲭毒素 Gempylotoxin),人体难以消化,并累积于直肠,因而部份人进食后,会导致腹泻、胃痉挛等不适。[3]

各地食用油鱼的取态和新闻事件

该鱼日本已禁止进口,美国FDA亦不赞成进口和洲际交易[4][5],澳洲 *** 更不建议该鱼入馔。英国也曾指示食物供应商,不要将油鱼与相似的鱼类混淆。[6]

而中国香港的百佳超级市场,以「蓝鳕鱼」、「鳕鱼(油鱼)/ CODFISH(OILFISH)」名义销售油鱼,遭多名消费者投诉,指食用后感到不适。然而百佳指称,「油鱼」为「鳕鱼」的一种,事件亦不涉及品质和安全问题。但食物环境衞生署的食物安全中心指出,消费者难以外貌分辨鱼类,更指根据文献记载,「油鱼」与「鳕鱼」是不同种类,正跟进百佳是否使用失实标签,违反相关法例。[7]

在台湾,亦有传媒发现贩商以「圆鳕」名义出售油鱼[8],市面上亦流传所谓食用油鱼的减肥方法,利用油鱼的蜡质阻碍人体吸收营养,从而达到减重目的,但此举或有损建康。[9],参考: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