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的人口密度是多少?
人口密度:51人/平方公里
金川位于河西走廊东部腾格里沙漠南缘,东经101° 29′至102° 34′,北纬38°-39°。此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直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之一。南面临永昌县;北靠内蒙古自治区;东与武威相连;西部与张掖相邻,金昌市人民政府在该地区,金川公司和八一冶金公司位于金达,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全区总面积3770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93万人。辖宁远堡镇、双湾镇和6个街道办事处。现有国营农场2个,园艺场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林场26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164个。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等民族。
金川区辖6个街道2个镇:滨河路街道、桂林路街道、北京路街道、金川路街道、新华路街道、广州路街道、宁远堡镇、双湾镇。
金川区,创建于1985,是甘肃省金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镍储量居全国之首而被誉为祖国的镍都。
自然地理
它位于该州西南部,在北纬30° 04′~ 31° 58′和东经101° 13′~ 102° 19′之间。全县面积5408.47平方公里。东与小金接壤,西南与甘孜州道孚县、丹巴县接壤,西北与壤塘县接壤,东北与马尔康县接壤。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是海拔约4000米的高原,东南部是峡谷地区。
山峦起伏,雪峰突兀,大金川贯穿全境,全长150公里。东部的八十贡塔拉峰海拔5068米,西部的马奈河大坝海拔2015米,相对高差超过3000米。境内属大陆高原季风气候,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冬季、春季和夏季经常发生干旱。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日照2129.7小时,无霜期184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16.2毫米,蒸发量为1500毫米,河谷气候干燥。
建筑进化
金昌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生活在这里。在商周时期,这里是西戎的牧场。从春秋战国到秦朝,越人就生活在这里。汉初属匈奴修图人管辖。自西汉武帝建县至元初,先后有弯鸟、凡河、细靴仙美、凡河、阎志等县。元置永昌路,明置永昌卫,清改永昌县,沿用至今。1936 165438+10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入永昌,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仅维持了23天。
1958 10,永昌县白家嘴发现大型铜镍硫化物矿。随着镍矿的开发,一个新的工业城镇金川在过去羚羊出没、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上建成了。
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龚宇列出了凉州的疆域。夏商周属于华夏诸侯国封地之外的方部落,秦汉属于大岭、龙桥、波神等部落,其次是邻国和哥老会。
隋唐时期属剑南路管辖,后被吐蕃占领。宋也属于吐蕃领土,而元属于郑玄元。明初属多干都都指挥使司,授海拉木为金川寺进化禅师。明清之际,金川趁机脱离明朝。清康熙五年(1666),迦勒回成,授进化禅师。雍正元年(1723),沙龙被任命为大金川绥靖司。乾隆年间两次使用金川,改地为流,设阿尔古德直隶厅,后并入美诺厅,大金川设绥靖、崇化屯。民国二十五年(1936),绥靖、崇化屯合并为京华县。
1950,10解放后仍沿用旧制,1953更名为大津县。1959年,撤销绰加县,将中寨、下寨两区划归大津县,县名为金川县。1990,全县面积5550平方公里,辖22个乡、L个镇和107个村。县名由来:因境内有大金川而得名。大金川得名于柯竹山一带的金矿。藏语名称“促进沉浸”或“齐沉浸”是音译,意为一条大河的岸边。又名“冉丹”,因其古代部落首领方而得名。人口:金川在清、干、隆三朝以前人口达到7万人。战后只有65438+万人。战争结束后,清廷进行了土地向流动的改革,移民建立了战车。大量邻近的军民、训练和内陆户进入定居地,人口反弹。
人口和国籍
1990年末人口为66988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1328,农村人口为55660人。人口出生率为65438±09.08‰,增加了65438±03.38‰。民族:清、干、龙三朝征收金川之前,这里是藏族聚居地。战争结束后,驻扎在战车上的清兵留了下来,大量人口定居在战车上,居住地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
截至1990年底,全国共有藏、汉、回、羌等14个民族。总人口中藏族占56.93%,汉族占36.82%,回族占5.02%,羌族占0.97%,其他民族占0.26%。
财源
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天然的草原和畜牧业地区,山脉平缓,水草丰美。东南部高山峡谷区河谷两侧的冲积阶地为农业用地,半山缓坡地带也有耕地,为农业区。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25.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木材蓄积量1.291.00立方米。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铁杉、铁杉、松树、柏树和桦树。有松茸、木霉等野生食用菌10余种。和羊肚菌。这里有冬虫夏草、贝母、鹿茸、麝香等珍贵中药材。香樟、鹿和苏门羚等珍稀动物生活在深山密林中。
经济树木主要是雪梨、苹果、胡椒和核桃,分布在河谷和半山区。解放前有8000多株雪梨,解放后有很大发展,达到80多万株。金川雪梨是当地主要名优产品之一,色泽鲜美醇厚,核小渣少,具有止咳化痰的医疗功效。
县域东部、东南部、北部、东北部、西部、西南部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锂辉石、云母、辉钼矿、金绿宝石、海蓝宝石、刚玉重砂、花岗岩、铅锌、砂金、铌钽、银、锶、钨、铜、铀等20多个品种。水能资源丰富,水域面积9.5万余亩。大金川平均总流量561 m3/s,水电理论储量306万千瓦,可开发容量1 81 000千瓦,年电能90.66亿千瓦时,已开发容量3902.5千瓦时,年发电量687万千瓦时,占可开发容量的0.29%。
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解放前农耕技术落后,生产水平极低,大部分土地种植鸦片,农业经济畸形发展,农民生活贫困。解放后,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48年有耕地4.5万余亩。解放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壤肥力。
1990年耕地8万多亩,播种面积达到65438+万亩(含复种面积)。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豇豆、马铃薯和青稞。经济作物包括油菜、大麻等。解放后,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改革了解放前粗放的耕作制度,修建了水利设施。灌溉面积从解放前的4000多亩增加到3.59万亩。新的实用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农业机械得到广泛引进和使用。引进了粮食、油料、水果等优良品种,产量大幅提高。
1949年粮食产量仅为5440吨,1990年增加到24812吨,增长了4.58倍;石油总产量从4000公斤增加到39吨,增长了8.75倍;雪梨和苹果产量达到14250吨。从65438年到099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496万元,年均增长4.22%,农村人均收入超过400元。解放前畜牧业生产落后,牧民以杂草和疫病为生,制约了生产的发展。解放后,畜牧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牧区修建了简易棚舍和永久性住房,并建立了动物预防网络,以控制危害牲畜的流行病。畜牧业生产机械的引进、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家养畜禽的改良,促进了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牦牛和绵羊是牧区的主要畜产品,猪和山羊是主要的农业区。
1949年全县牲畜存栏量为521万头,1990年达到18万头以上,增长了3倍多。牲畜出栏率分别为1949和1988:牛1.46%、4.89%;羊2.62%和89%;猪28.96%和48.88%。畜产品基本能满足县域市场需求,部分出口。解放前,县内酿酒、铁用品、银器、土陶等小规模工业作坊的从业人员只有40人左右,行业几乎空白。解放后,先后建立了伐木、粮食加工、水果加工、电力、酿酒、机械制造和维修、建材、缝纫和制鞋等县级国有和集体企业。
自1978以来,乡镇企业有了很大发展。解放前,生意主要是贩卖烟草土。香港商人将药材和皮革等一些本地产品贩运到内地,以换取盐、火柴、小百货和土布等必需品。解放后,商业有了很大发展,成立了国家贸易公司和其他商业机构。商业供销网点遍布城乡,方便了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720万元。财政收入持续增长。1952的总收入为20.56万元,1990的财政收入为413万元,比1952高出20倍。
社会发展
解放前,只有三条古道连接毛公(小金)县和几条古道通往丹巴、楚思加和马尔康。崎岖曲折,狭窄陡峭。运输困难。解放后,修建了从耍镜寺到丹巴的公路干线,沿大金川贯穿全县。1958,修建了张铠麟至壤塘的主要公路,与观音桥区相通。
截至1990年底,全县建成区乡公路5条,总长度59.5公里,还建成了林道和农村机耕道。公路里程864公里,机耕道483.34公里。货车240辆,货运量654.38+20万吨,货运周转量3360万吨公里。公共汽车7辆,客运量3.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747人公里。
在清朝,通信是在洪水季节通过邮政传递的,晚清时期取消了通信。民国时期有一个邮政代办所,后来升为三等乙等邮局。设施落后,业务量小。解放后,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业务范围和业务量不断扩大。1990年邮政业务总量达到35万元,邮路总长度137公里。邮路93公里,农村电话通路196公里,明线377公里。发展21个乡镇和61个村的通信服务。
境内险峻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形成了相得益彰的风景旅游区。东南部的索武山险峻,自然风光与贾蓉藏区悠久的宗教文化融为一体,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西部观音寺雄伟壮观,在全国藏区享有盛誉。广发寺集历史、宗教、文化于一体,融合了沙尔仙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在开发。
文化解放前夕,全县只有17所小学,教师21人,学生380人。藏族聚居区没有学校,只有寺院教僧人藏语。解放以来,教育发展迅速,有7所幼儿园,244名儿童和22名员工。小学173所,在校生7858人,教职工5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o %;现有普通中学7所,在校生3231人,教职工339人。有9个文化馆(站)和书店、电影院、广播站、电视转盘、体育场等文化、体育和娱乐设施。
解放前,没有专门的医疗卫生机构。解放以来,人民医院、防疫和妇幼保健站、区乡卫生院和卫生所相继建立,人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29个,医院床位384张,卫生专业人员317人,保健网点84个。科技队伍从无到有,全县拥有各类科技专业人才1133人。其中大专毕业生197人,中专毕业生769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92人,初级职称1029人。其他: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在中国成立了“中京大晋省委会”(后称金川省委会)和“格勒沙中央政府”(贾蓉语,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央政府),历时近两年。
三:金川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
1,一般情况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区是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在邓小平南巡精神的感召下建成的。1992年8月8日正式奠基,2000年7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2000年8月7日自治区科委批准。
金川区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北部大青山南麓的土默川平原腹地,地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资源富集的金三角主要交汇点,是连接呼和浩特和包头工业走廊的桥头堡。总规划面积11.97平方公里,一期开发6平方公里。方圆200公里内有数百处储量可观的矿藏,如煤炭、稀土、高岭土等,还有皮、羊毛、羊绒、牛奶等丰富的农畜土特产。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因此被誉为“天然矿泉水”。该地区资源丰富,经济、科技、教育实力雄厚,为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发展优势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金川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三条主干道直达市区。开发区北接110国道和胡宝高速公路,南接京包铁路,东临呼准公路,距呼和浩特火车站5公里,距机场20公里。呼和浩特西站规划选址在金川区西区,将极大方便原料运输和产品出口。
金川区周边环境良好,自东向西有大青山森林公园、乌苏图召、武夷水库、喇嘛洞、哈素海等国家级旅游景区。旧石器时代著名的大姚文化遗址、战国长城、汉代王昭君墓、辽代白塔和明清时期的寺庙文化构成了呼和浩特独特的文化旅游景观。金川区紧邻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自治区有7%的高校和70%以上的科研机构,高校在校生8.3万人。专业设置全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科技实力和人才资源。种一棵梧桐树,引来一只凤凰。按照追求高品质产品、超前发展的思路,坚持“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建设方针,金川区高标准谋划现代化工业园区宏伟蓝图,不断加大硬环境建设力度。自开发区成立以来,按照“七通一平”的要求,开发区累计投资超过6543.8+06亿元。在一期开发的6平方公里区域内,已建成日供水4万吨的水厂、654.38+065.438+0万伏的变电站,以及70吨、365.438+0吨、20吨三个供热供汽基地。开通光缆程控电话2000部,区内建成各类学校、医院、工厂、办公楼总面积60多万平方米,逐步形成了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集科研、工业、仓储、商品房、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开发区。正在建设中的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计划位于金川区西部。它的建成必将使开发区成为外向型企业最集中、出口规模最大、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贸易示范区。已投入使用的呼和浩特第二长途通信枢纽和内蒙古邮政处理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开发区的区域服务功能。占地65,438+006,900平方米的金川文化广场和融合中西文化的三星级丽山湖度假村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女性场所。走进金川区,“一街一树种、一路一绿化业态”的美化格局,处处给人绿、亮、洁、美的感觉,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金川区在加大“硬”环境建设投入的同时,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坚持“* * *融合、共赢”和“环境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发展理念,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首先,在内部管理运行上,以“精简高效”为原则,实行“一站式”管理和“跟踪式”服务的运行机制,成立企业投资服务中心,开展一系列承诺服务。一是办理入区项目。如果材料齐全,符合金川区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将立即审批并在一个工作日内收到项目核准文件;对于重大特殊项目,执行第一个文件的特殊程序和第二个补充程序;外资项目一周内颁发外商投资批准证书,并随时办理外资企业变更。二是指定专人负责企业要求解决的问题,2天内查清问题,4天内给企业答复;对于一些难以及时解决的重大问题,管委会将组织现场办公会议协调解决。三是全天受理企业投诉,企业投诉后24小时内作出确认回复,3日内完成核查,提出处理意见,并通知投诉人;如果确实是复杂的事情,也要及时告知投诉人进展情况。其次,在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开发区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内外投资者发展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凡在金川区注册并依法经营纳税的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将获得特殊优惠待遇。金川区优越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氛围吸引了日本、美国、韩国、香港、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深圳、北京等内地企业前来投资。截至目前,金川区已注册工商企业577家,其中外资企业46家,引进内资38.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77万美元,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产业体系。产品涉及食品、医药、轻工、建材、台资、纺织、机械、化工、电子信息等十几个类别和行业,逐步培育了以伊利集团、三吉利稀土公司、甘慧医药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初步形成了以农畜产品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绿色食品产业;以稀土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利用为支柱的新材料产业;以皮革、羊毛、羊绒等资源深加工为支柱的纺织业;以发展蒙医药和中医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技术产业;以软件开发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产业已成为金川区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金川区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开发区检查指导工作,并对金川区的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厚望激励着金川人民团结奋斗、与时俱进。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金川区将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我们将继续坚持“团结、敬业、求实、务实、创新、拼搏”的精神和“* * *融合、共赢”的发展理念,加大“亲商、安商、助商、富商”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2.主要居住单位
伊利颐养福瑞源和惠丰兰台等。
3.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
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它成立于2002年6月21日。位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片区西部,规划面积2.21平方公里。规划功能区包括:管理服务区、海关监管区和标准厂房区。
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由海关监管,是全封闭的。按照“境内通关”的管理模式,出口加工区内企业不实行进出口贸易配额许可证管理制度,取消银行存款账户制度,实行备案制。境外进口货物全额免税或保税,境内货物入区出口退税,入区企业可享受国家给予的免征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区内海关、商检、工商、税务、银行、外经贸等机构一应俱全。海关实行一次申报、一次审核、一次查验和24小时通关服务。企业无需离开园区即可办理所有进出口手续。出口加工区内可以设立出口加工企业、专门为出口加工企业提供服务的仓储企业和经海关批准的专门从事加工区货物进出口的运输企业。重点发展纺织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食品、轻工机械等领域的出口加工企业。,这将是外向型企业最集中、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将成为自治区出口规模最大、出口创汇最多的加工贸易示范区。
项目一期投资654.38+502.8亿元,启动并完成出口加工区路网工程、配套设施工程、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标准厂房工程。路网工程:新建三纵一横主干道,宽度18m,新建4米巡逻道,总长8。16公里,总面积67342平方米,敷设各类管线24.38+0公里。配套设施项目:建设高标准海关办公楼及卡口一座,建筑面积5268.2平方米。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出口加工区种植树木84棵,安装路灯142盏。标准厂房建设项目:新建标准厂房10000平方米。
目前,总投资5亿元的内蒙古腾飞轮胎有限公司年产60万条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2亿元的台湾省成洲股份有限公司液晶显示器、通讯产品及其他电子元器件生产项目达成友好协议,准备落户开发区。
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是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正式报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自治区唯一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位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片区西部,规划面积221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1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出口加工区规划论证等前期工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启动。
根据功能规划,出口加工区分为管理服务区、海关监管区、标准厂房集中区和加工企业集中区。出口加工区是海关实行封闭管理、实行境内外海关监管模式、按国际惯例运作的特殊区域。
4.金川南区
金川南区建于2005年,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东起呼准公路,西至在建的呼准铁路,南至大黑河,北至小黑河南岸。地势平坦,水质优良。规划总用地面积36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14.45平方公里。作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片区的核心组成部分,这里将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汽车组装、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020年165438+10月25日,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金川区榜上有名。
2018,18 8月6日,金川区荣获第四批全国普法县市先进单位荣誉。
2013月15日,金川区荣获第三批全国普法县市先进单位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