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电影评论

棋王:人生的每一刻都是起点。

很久以前看过一次,印象很深,尤其是梁家辉演的棋王,一敌九盲。可能是给梁家辉演那个角色特别的感觉,而且电影对文革的描述很客观,所以我很喜欢,所以又买了。

故事改编自阿城的小说《棋王》,但导演(徐克和严浩)加入了一部分台北的内容,使得现在台北的故事与1967年大陆的故事联系起来。可以说导演加进去的部分并没有在中国大陆的那部分精彩,那里的故事不仅有肉而且有骨,很有张力,而在台北的那部分只是导演的补充和延续。

电影开始后,介绍了一个关于棋王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故事。镜头里当时轰轰烈烈的运动,加上罗大佑同志《爱人》的伴奏,描写了大运动背景下的人情冷暖,比较贴切。

每当我闭上眼睛,我就会想起你。你就像一句美丽的口号。在这个批判斗争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要学会保护自己,让我相信你忠诚的爱人同志。

梁家辉饰演的王一生是学校的棋王。在那个“革命”时代,他像所有同时代的人一样被分散了。他出身贫寒,却痴迷象棋,甚至有落败的孤独欲望。下放期间,有幸认识了一个棋院出身的“高足蛋”,下象棋,煮蛇肉。因为对象棋的痴迷和高超的棋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高脚蛋”为了营救他,把自己祖传的象棋送给了“首领”。后来在一次象棋比赛中,拒绝参赛的王一生决定赛后向胜者挑战。然后是影片的高潮,一个敌人下了九盘棋,或许是想起了母亲的教诲,又或许是被同伴劝说珍惜这次机会。他赢了,可以离开那里了。

“楚汉,叱咤风云,称霸四方。事如棋,干而不测,笑傲群雄。”

时代变了,社会变了,但是来自生存的压力没有变。时间转到90年代初的台北,高楼林立,车辆拥挤,是一座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金发姑娘的表妹来自香港,她帮助一个朋友策划一个关于神童的电视节目,以便重新得到主持人的工作。然而,许多漂亮的女主持人和道貌岸然但穿着prada的女魔头刘教授背后的“竞争”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他们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当他们对着大海高喊“钱不是万能的,未来还有希望”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无奈。

“人生的每一刻都是起点,为生活添彩,珍惜每一次机会。”这是台北“人人寿险”的一句广告语,在片中多次出现。也许这才是影片真正想说的。

我对梁家辉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情圣”,他扮演的富家子弟角色非常完美。相对来说,他演一个木讷、呆板、痴迷棋艺的角色就很奇怪了,好像周瑜的火车里的角色也差不多。不过还好他还年轻,感情不一样,他也表现的很好。

我看过很多描写文革的电影,比如《霸王别姬》、《活着》、《蓝风筝》等等,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拍的,也是很成功的电影。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有一种感觉就是压力有点大,即使被开玩笑,还是有点沉重,总是跳不出来。永远都是圈内人,从相对悲观的角度来说。但是《棋王》感觉不像。它伴随着罗大佑的节奏音乐,其中一些甚至更接近观众,更亲密。

“我无法理解我怎么不后悔,哪怕付出青春的血汗和泪水。如果命运不再原谅我们为了我的灵魂进入你的身体,让我向你说声对不起,爱人同志。”

既往不咎

生命的每一刻都是一个起点。

突然想起一句诗:“世事如新棋局,光阴似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