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嘴李翠莲记》读后感
快嘴李翠莲记》读后感 女儿高中语文读本第四册中有篇小说《快嘴李翠莲记》,讲的是北宋一个聪明、能干、坚强的姑娘--李翠莲,生来就心直口快,虽然她“姿容出众,女红针指,书史百家,无所不通”,可以说是出得厅堂,下得厨房。但就因为她口无遮拦,“问一答十,问十答百”,常常令她的父母愁眉不展、哥嫂苦不堪言、邻居尴尬万分。翠莲出嫁前,父母怕她到了婆家仍然多言快语,失了礼节,免不得一番叮嘱,不想又招来翠莲一番长篇大论,请看翠莲是怎么说的: “爷开怀,娘放意,哥宽心,嫂莫虑。女儿不是夸伶俐,从小生得有志气。纺得纱,绩得苎,能裁能补能绣刺;做得粗,整得细,三茶六饭一时备;推得磨,捣得碓,受得辛苦吃得累。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到晚来,能仔细,大门关了二门闭;刷净锅儿掩橱柜,前后收拾自用意。铺了床,伸开被,点上灯,让婆睡,叫声安置进房内。如此伏侍二公婆,他家有甚不欢喜?爹娘且请放宽心,舍此之外直个屁!”翠莲说完,他爹起身要打,她娘劝道:不就因为你平时在家一说就没个完,怕你到了婆家‘多言众所忌’。 果不其然,翠莲出嫁当天,先是把媒婆好一通臭骂,再把婚礼主持人讽刺挖苦一番。后来连公婆、大伯子、小姑子全得罪遍了。不是因为不干活,也不是因为品行问题,单单因为她那张嘴太能说。 且看她婚后三天就强烈要求婆家把她休了时是怎么说的: “公是大,婆是大,伯伯姆姆且坐下。两个老的休得骂,且听媳妇来禀话:你儿媳妇也不村,你儿媳妇也不诈。从下生来性刚直,话儿说了必无挂。公婆不必苦憎嫌,十分不然休了吧。也不愁,也不怕,搭搭凤子(绣有蝴蝶的轿子)回去罢。也不招,也不嫁,不搽胭脂不妆画。上下穿件缟素衣,侍奉双亲过了罢。记得几个古贤人:张良、蒯文通说话,陆贾、萧何快掉文,子建、杨修也不亚,苏秦、张仪说六国;晏婴、管仲说无霸,六计陈平、李左车,十儿甘罗并子夏,这些古人能说话,齐家治国平天下。公公要奴不说话,将我口儿缝住罢。” 公公、婆婆气得发疯,连忙命儿子写休书,翠莲又说了: “公休怨,婆休怨,伯伯姆姆都休劝。丈夫不必苦留恋,大家各自寻方便。快将纸墨和笔砚,写了休书随我便。不曾殴公婆,不曾骂亲眷,不曾欺丈夫,不曾打良善,不曾走东家,不曾西邻串,不曾偷人财,不曾被人骗,不曾说张三,不与李四乱,不盗不妒与不淫,身无恶疾能书算,亲操井臼与庖厨,纺织桑麻拈针线。今朝随你写休书,搬去妆奁莫要怨。手印缝中七个字:‘永不相逢不见面。’恩爱绝,情意断,多写几个弘誓愿。鬼门关上若相逢,别转了脸儿不厮见!” 回到娘家免不了受埋怨,翠莲一怒之下出了家! 我太喜欢翠莲了,因为她的心直口快,因为她的泼辣豪爽,因为她的敢做敢为。为什么喜欢翠莲?后来仔细一想,原来是女儿身上有翠莲的影子,举例说明之: 女儿喜欢找老师提问题,待得到解答后她不忘调侃一下年轻的女老师,老师哈哈一笑,她便挺严肃地说:“小姑娘不要张着大口笑,要学着矜持点,笑不露齿,否则会嫁不出去的。”老师嘴还没闭上呢,她一转身走了。 学习苏轼的词后,她有这样的感悟:“**********我猜苏东坡一定是个胖子,心宽体胖嘛。虽然政治上不如意,但不影响他陶冶情操。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若苏轼活在咱这年代,白云大婶见到他一定会大喊:‘你太有才了!’,让他参加电视台的“xx男生”节目,现场写首诗,凭着书法和文学功底,肯定吓得评委们托马斯全旋接后空翻加转体360度。 女儿是这样评价她产后体胖的表姐的:"依稀还能看出是个人的样子." 女儿不但喜欢说,她的“为什么”也多。有一天我在收音机里听了个蒙牛董事长牛根生的故事,晚饭时作为励志故事讲给女儿听,女儿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直问到我没办法回答,坦白告诉她我也不知道时,女儿冷冷地撂下一句:“不知道就早说呀!浪费我这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