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五次围剿的时间,双方参加人数,战略,结果

第一次围剿: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调集军队向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反革命“围剿”。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歼敌1.5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第二次围剿:?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第三次围剿:?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第四次围剿:此时,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进攻。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数战不利,被迫撤离根据地。

与此同时,国民党10万军队还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进攻。红三军团在夏曦等人的错误指挥下,伤亡惨重,被迫转移到黔东。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五次围剿: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

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扩展资料:

影响

第一次围剿:此次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产党进一步扩大了中央苏区的范围,其势力从江西南部伸展入福建西部。毛泽东也又一次证实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更加稳固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在此次战争失败后,蒋中正认识到无法依靠其他派系的武装消灭中国***产党部队,加之各地军阀反对中央政府的敌对行动渐渐平息,蒋中正开始抽调其最精锐的嫡系部队开赴剿***战场。

第二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龙冈、东韶两战胜利后,即转入战略进攻,向广昌、宁都、永丰、乐安、南丰等县境展开攻势,扩大了中央苏区的范围。

国民政府经此一战后认识到了红军已成气候,无法单凭一省之力消灭,遂在此后的4年多又组织了四次围剿战争,终于在1935年底将红军击败,迫使其长征,收复了红军占领的赣南、闽西等地。

而***产党方面经此一役士气大振,树立起了与国民政府武装对抗的信心。毛泽东也由于此一胜利,巩固了因富田事变而遭到动摇的声望,更加确立了对红一方面军的绝对领导。

第三次围剿:此次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产党得以将中央苏区的江西部分和福建部分连成一片,其势力达到21个县,人口250万人。但是,随着军事压力的消失,王明、博古等留苏派和毛泽东等本土派的矛盾开始显现,双方开始了激烈的权力争夺。

同时,由于蒋介石嫡系部队长久被牵扯在江西前线,国民革命军中各派系的矛盾开始呈现,汪精卫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以及当年12月的宁都暴动都是各派系矛盾的体现。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国民政府无法继续全力剿***。

由于双方内部矛盾的上升,大规模军事行动停止了约1年的时间。

第四次围剿:此次战斗至1933年3月,蒋中正的直属部队遭到了惨重损失,近三个师被全歼,使其痛心异常;随后,蒋中正离开江西进行对日本的长城抗战。

但是这次战争的失败并没有动摇蒋中正进剿中央苏区的决心,于5月31日与日本签订了著名的塘沽协定后,腾出手来于10月集结100万兵力(含50万中央军),对中央苏区亲自指挥了一轮新的攻势,中央苏区被迫开始第五次反围剿。

而红军领导人博古转而重用***产国际于9月25日派来的顾问李德,造成战略严重失误,被蒋介石以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最终将红军主力逐出中央苏区。

第五次围剿:第五次战役后,中国***产党军事失利,红军主力离开中央苏区,通过长征北上,中国***产党军事力量最终得以保存。

参考资料:

中国***产党新闻网-红军反“围剿”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