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的社会事业

天等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58,负责管理全县的科学技术工作。有一个县科技信息所,最初的人员编制为1,增加到1981中的4个,在全县1个公社中的11科技助理员。

其他科技机构有:县农技推广中心站、种子公司、农作物病虫害预测站、植物病虫害检疫站、土肥工作站、经济作物站、蚕种站、农业科普教育站、东宁玉米育种场、三北水稻育种场、茶叶研究所、农机安全管理站、推广站、农机管理服务站。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和林业科学研究所。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兽医防疫检疫站、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养殖场、乡镇畜牧兽医站等。

民国37年至38年,1948年至1949年,隆明、解珍、杜翔三县科技人员21人。50年代末,全县有技术人员95人,其中工程师3人,农牧技术人员30人,卫生技术人员62人。60年代科技人员35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1人,农业技术人员103人,卫生人员202人。1985年全县有工程、农业、卫生、经济、会计、统计、体育、新闻、广播、图书、档案、艺术等专业技术干部11系列。被评定为中级职称的25人;177人为助理工程师;技师级306人;1001未确定技术职称人员。清朝光绪末年,各州有1名学生。宣彤元年,1909为校务处。民国5年,1906为劝学,1主任,4学生,劝学各地设校。11是教育局,有1个局长,2个督察,2到3个办事员,1个秘书。22年,第三科,1科长,若干办事员,巡视员,办事员。每个乡镇有1名教导主任,由中心小学编制,监督各村校教学。1950,三个县设教育部门,其次是文教教育局。

1955年9月,教育厅成立教研室,4名教研人员。1963年有1名主任,8名教师和研究人员,2名中学生,4名小学生,2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1名农民业余教育专业户,1名专科生和师范生。1985中有1主任,2副主任,7教研员,2中学生,4小学生,1幼儿教师,1招生官,1信访,1图书管理员,1仪器管理员。1957年,各区有1至2名教育辅导员。1960增加了两个业余函授老师,1会计,文革中取消,1976重新设立。1978叫辅导站,1985有1站长和副站长,65438文化辅导员。

解放后,65438-0953,春秋招生改为秋季一招生,学期提级制改为学年提级制。“文革”期间,取消考试制度,实行期末学生和教师考核办法,入学考试改为推荐。

1985,组织了全县初中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课改公开课。邀请江苏省镇江市优秀教师到县城讲课、上示范课,参加人数3600人。《黑龙江省汉语拼音直呼教学经验》定点测试,在13乡镇中心小学一年级开展“拼音、学语言、读写先行”实验。

1979摒弃了阻止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做法,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开展了游园、喂饭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劳动习惯和技能,解决学校经费和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县文化馆,成立于1952,位于天等镇胜利街老庙,干部4人。1966搬到中山街。在1978中,员工人数增加到9人。1985干部职工8人,其中1文艺摄影创作辅导员,2名农村文化辅导员。全馆办公及宿舍面积***420平米,配备2台摄像机,1放大镜,2个拍照窗口,若干画架,石膏雕像。

电影公司,1955 9月成立电影放映队。1956年增加到2队,1中队,* * *职工10。1958成立了电影俱乐部,之后是电影院,在政府大厅放映。1965成立了电影管理站,下辖电影院和三个流动放映队,工作人员***18。1981年,电影队由国营队38人,放映员48人,私营队27人,放映员61人,东平锰矿、三和医院2队,放映员3人。全县投影仪44台,其中5mm、16mm、13投影仪3台。1980电影管理站变更为电影发行公司,新增金街、龙明两个电影制片厂。1985,全县国有人员***46人,放映单位9个:县电影院、金街电影院、杜翔站、托坎站、杜康站、龙明站、阜新站、放映站、东平站。

图书馆:1939民国二十八年后,在杜翔、解珍、隆明三县设立图书馆,图书馆员1人,下设四个阅报馆。解放后,文化中心有一个图书馆。1975中有114组库。1978成立图书馆,员工3人,1985增加到5人。

档案,1959 10县人民政府档案馆1年6月成立,人事档案部门整合。从1969到1979,叫档案科。1982复位,隶属县委办公室。1985属于机关事业单位,归档案局归口管理。一个工作人员,两个机构,实行内部分工。* * *有四个人。仓库1959占地45平方米,1969增加到181平方米。1982年,自治区拨款5.98万元建设了653平方米的档案楼,使用面积400平方米。仓库设备包括湿度计、档案消毒柜、消防设备等。

县电台:1950三县都设立了电台,分别有1无线电报务员和1直流电台,抄录中央和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发布简报。1951年,镇都县台配备了两名无线电报务员。1957年8月,电台改为广播站,1 TY250/1000功放,1前级功放,2台100W功放,1贝尔牌收线机,1遥控中继电台。1969年员工人数增至9人,随后增加了810、1 CTY2×275W功放、1收音机、2台调频广播接收机、1载波广播机等8台收录机。1979采用自动控制通断广播。1981年,人员增加到18人。1984年6月单独设台,台为广电局二层机构。人员调整,6月1985站内5人。

县文物管理处,解放后,文物管理由文化厅、局、文化馆管理。1985设立的文物管理所有3名职工。1987年对全县文物进行了普查,初步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0余处。7月,天等石刻出版1册。乡镇文化站1979,县内11公社有文化站,各有1管理员。资金由国家和人民支持。1985 * *有10人,70平米的楼房,250多平米的平房,11多种报刊,24000册图书,11黑板报和宣传橱窗。

在乡村文化室,1954成立了乡村俱乐部。为了配合农业合作,多隆俱乐部首先在蒋巷乡成立。从1955到1957,全县113个乡镇都有会所。文革时期,全县116大队都设立了文化室。1980之后,文化室自然消失了。1965有四个乡镇广播站,是区里建好以后的公社中继站,每个1人。1970年,全县10公社全部设立广播扩音站,每个扩音站有150W至500W的1扩音机,总功率5.4 kW,还有录音机、电唱机等设备,工作人员17人。1985 * * *有13名员工。1951年,县卫生院有一个防疫科。1956设立卫生防疫站,医务人员6人。1959并入县医院,外挂两块牌子。下半年1960。1966 65438+2月与防治院合并。1972重新组建,分防疫、卫生、妇幼、总务组。1985卫生防疫人员25人,其中医生9人,13医士,检验师3人。有流行病学科、防疫科、保健科、食品卫生科、检验科。妇幼保健站成立于5月,1956,医务人员3人。1969并入县医院,1972 8月脱离医院并入县防疫站,妇幼组,4人。1976重新设立妇幼保健站,工作人员6名,1985中15设立内科、儿保、妇产、检验等科室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门诊。有20张简易床。血防站设在金街街道1957,医务人员11,到1980年底增至21,设有门诊部。1982后,留下5名医技人员进行统一监护。麻风防治所建于1972东平公社南五大队三合生产队,故又称三合医院,开始接收病人进行治疗,有医务人员7人。1985增加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