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峰电影《大块头》中的“因果”在佛教中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大家伙》于2003年上映,获得第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编剧奖。这是一部在香港非常成功的佛教电影。故事的主角,大家伙,当时35岁。30岁前在五台山石窟寺出家。那一年,因为一个叫孙国的逃犯,他无缘无故杀了自己的好朋友小翠。孙国杀了人之后,躲在山里。因为他的愤怒,他决心要报仇,于是他去山里找孙国。直到山沟悬崖无法跨越,他一怒之下用棍子打树,却误杀了一只鸟。他惊奇地坐在小鸟旁边,想了七天七夜。七天七夜之后,他突然得到了看清因果的神奇力量。当他看到鸟的前世时,他认为他不能再做和尚了,于是他脱下袈裟,离开了山,回到了世俗。世俗化后的他生活无序,沉迷堕落,“享受”生活。直到有一次,他偶然遇见了女警察李凤仪。李凤仪是一个日本士兵,她在前世杀了很多人,但她在今生是乐于助人和善良的。看到李凤仪身后的日本兵一次又一次出现,她意识到自己即将遭受痛苦和死亡,所以她决定设法挽救李凤仪的生命。然而,经过两次营救,李凤仪身后的日本士兵的形象仍然出现,这个大家伙终于向命运低头了。在把真相告诉李凤仪后,他威胁说,他的自立是有限的,他无法改变因果的内容。
得知后的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沉沦数日后恢复过来,深信自己逃不出命运的规律,于是希望珍惜自己死去的机会,帮尹把孙国引诱出来,以此来解开自己的心结。最后,李凤仪上山寻找孙国,但他被杀害。他的头被砍下来挂在树上。他知道后,就上山去找李凤仪。在日本士兵影像的再现下,他成功地找到了李凤仪的尸体和头颅。人头出现后,镜头聚焦在殷痛苦的哭声上,他因为愤怒,决心再次杀死孙国。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因缘突然出现,他们在记忆与现实的对话中有了一个跳跃。对话中间,两人打得更凶了。直到他拿起碎木头喊杀对方,才恍然大悟,呆了一下,把碎木头扔了,盘腿坐下。
然后,两人又聊了起来,聊完之后,对方就消失了。这时,镜头里出现了李凤仪的头像透过树枝露出来的一幕,然后面带微笑,脱下自己的俗服,穿上自己的破衣烂衫,留在山里等待孙国。五年后,因为遇到孙国,没有杀他。反而拥抱他,带他下山。他穿上新袍子又出家了,戏也就结束了。
很多同学看了这部片子后,认为看不懂结局,结局太抽象,情节不合理。他们看了一遍《大人物》后,未必能马上理解电影的信息,也很难马上感知到剧中佛教的因果特征。对于他们来说,这种从错综复杂的情节中处理深奥的哲学的困难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就此判断该剧最大的着力点是突出“恩怨情仇何时还”、“因果终了”等主题,那就太肤浅了。要知道,有深度的电影是可以看不止一遍的。如果我们多花一点时间,观察一下剧情的发展,以及每个情节背后的动机,就会明白创作者是如何用巧妙的方法来表达佛教的抽象概念的。
笔者认为这部剧拍摄时间很短,至少辐射了佛教因果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命题,即因果与命运的关系,以及读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