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楼》清末最后一个荣誉群体铁良成为玉龙太后的顶梁柱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死后,年仅三岁的宣彤登基。袁世凯倒台后,北洋政府被镇压,一批年轻的满族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权,掌握了清朝的政治命脉。目前,几乎所有的强力部门都掌握在王室手中,似乎没有人能阻止他们夺权。然而不久之后,武昌起义的枪炮声划破了空旷的夜空。
清廷立即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派谁去打仗。
在满族贵族中,铁良和梁弼被称为清朝的将军,但梁弼年轻,资历和地位都很低。只有铁良具备英俊的所有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他经常被称为“伟大的守护者”。
由于慈禧太后决定训练新军,铁良和袁世凯***同主持了训练。当时以袁为主,铁为店。训练所的工作人员称袁世凯为“包公”,称铁良为“亲王”。
如果只评价袁世凯的政绩,铁良是不愿意当他的副手的。但按照清廷的规定,有办事能力、头脑清醒、身居二等官职的满族官员,比汉族官员更容易获得信任,得到安置和重用。由于慈禧的信任和赏识,铁良在很短的时间内当上了军务尚书兼兵部尚书,地位几乎与袁世凯平起平坐。
在训练中,袁世凯掌权,铁良仍然服从。当“包公”和“王子”能面对面坐着时,对他来说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在北洋新军的使用上,袁总是与陆军部的命令对抗,这让袁很尴尬。两者的矛盾日益明显,铁良成为满清“中兴派”的主要代表。
北洋新军有六镇。在慈禧的支持下,铁良收复四镇,拉开了他与袁世凯对抗的序幕。后来,虽然慈禧阻止了四镇官员的重组,但铁良赢得了权力斗争的大部分。
袁世凯被开除,是“中兴派”的一件大事。与袁世凯有深仇大恨的铁良似乎心脏病发作了。但他没想到的是,以袁为敌,他还能在朝鲜和平相处。袁走的时候,他过不去。
摄政王载沣是一个软弱无能又目光短浅的人。他流放袁世凯后,赶走了弟弟载涛,把军权交给了载涛。当时载涛只有23岁,他没有任何民事或军事才能。一切都有赖于老将铁良的指导和帮助。
外行专家是中国官僚领域的普遍现象。面对一个乳臭未干的载涛,一个基本一无所知的公子哥,一个有着多年军政工作经验的铁良,我不禁感到憋屈,有时难免流露出“军政不如我”的抱怨和不屑。
载沣和载涛兄弟对此非常嫉妒,因此他们解除了铁良的近卫军训练部长的职务,并让他组织海军。事实上,他被by/.打败了
知道自己不能被朝廷接受,铁良干脆辞去了兵部尚书的职务,回家像他的政敌袁世凯一样生活。
铁良在家呆了一年,但载沣和载涛仍然像袁世凯一样保护他。怕铁良与各镇将军暗中联络,特利用这个机会请他当江宁将军。在清朝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驻防将领的职权都很重要,但到了光绪年间,逐渐变成了名义上的闲职,基本上无所事事。
接替铁良担任陆军部部长的尹畅曾在德国学习,专攻军事。回国后长期担任天津军事装备学校督学,段、冯尊为师。段车站与袁世凯会师,实际上是推荐的。
尹畅最大的弱点是他没有受过军事训练,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同时,他在北洋新军中的威望远不如“太子”铁良。然而,正因为如此,载沣等人认为他很容易控制,当他遇到麻烦时,他不会受到约束。
事实上,被任命为驻德公使,他的职位只能由左侍郎暂时代理。左侍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它说他应该做他必须做的事情。他真的很听话。后来,即使尹畅本人回到中国,外交部仍然依赖他的副手,他甚至懒得处理官方文件。
武昌起义爆发时,尹畅已成为内阁的军务大臣。经过几次内阁会议,考虑到铁良已经下台,梁弼资历太浅,只有尹畅是唯一合适的人选,于是决定派上司去湖北。
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尹畅把事情搞得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