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敦煌莫高窟壁画有什么特点

壁画特点:

1、美在材质。我们要知道,那个年代没有化工颜料,更不像现在到处都有卖书画颜料的,那时的颜料几乎全是彩色矿石,人工研成粉状后才能使用。而这种材质颜料也一直被书画家青睐,沿用至今;

2、美在构思。任何一张敦煌壁画都是生动的,同一幅画里面的人物姿态、表情都是不同的,这是画工们巧妙的构思,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

3、美在形象。走在任何一张壁画前,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无论是佛画像还是侍女图,都非常符合人们心里对这些人物的描绘,佛像就应该是这样端庄的,侍女就应该是这样婀娜的;

4、美在自然精细。石壁作画,一些精细的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有些在纸上都不一定能表现出来,然而却在石壁上体现了。我们看侍女身上的彩色衣带,色彩变化和谐,线条极具立体感,每条衣带都有不同的角度,叠加一起却又那么自然,好像真的一样。

扩展资料:

莫高窟壁画历史与现状

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并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集中在最早开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那时的壁画人物半裸体,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

北魏时期的壁画内容比从前增加了许多,不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更加丰富,还出现了内容离奇、情节曲折的因缘故事。二五四窟的《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萨那太子本生故事图》和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图》深深地吸引了游人。

北魏时代的壁画人物,脸型已由椭圆而变得略显修长。画的线条更加熟练、圆润,颇有“行云流水”之妙。色彩的蕴染也逐渐改进,显得人物更真实、可亲了。

北周时代的莫高窟,突现了一种新式的佛像画。菩萨们个个体态短壮,上身半裸或着僧祉衣,腰裹重裙,肩披大巾。他们的鼻子、眼睛、眉毛、牙齿、下巴统统是白色,好像一种特殊的装扮,奇特而新颖。这时期的二九0窟,还保存着莫高窟规模最大的佛传故事画,它也是世界上最完好的早期石窟壁画。

长达27米的壁画,向人们讲述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从乘白象入胎、菩提树下诞生,到比武娶亲、出游四门、树下问道,再到逾城出家、得道成佛,一个个夸张离奇的传说,盛寓着一个修炼成佛的故事,叫人感思起人世的苦难和成佛的道理来。

隋唐是北魏之后佛教发展的又一个昌盛阶段,加上那时候国力强大,社会繁荣,艺术成就也登峰造极。莫高窟现存洞窟半数以上为隋唐所建。与前代偏重佛本生及说法图不同,这时期的壁画更多是以“经变”与供养人为主的题材,或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或描绘开窟造像者的肖像,光彩焕然。

人民网-丝路甘肃,文化敦煌,品读莫高窟书法与壁画的美!

百度百科-莫高窟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