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潍娜的社会评价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戴潍娜的小说自成一格,有童心和神性的因素,带有出其不意的想象力。故事感人,相似童话与神话的交织,意识流盼中多见奇气。

西川(著名诗人):内秀和外秀在戴潍娜身上获得了均衡。其年轻、干净、优美、幻异的文字令人联想到蒲松龄和圣埃克苏贝里。她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即此世界和另一个幻想的世界。由于有了另一个幻想的世界,她的此世界与我们的此世界大为不同。

Uri Geller (以色列传奇人物, 世界著名通灵大师):这些令人惊异的童话小说, 如此深刻地沉眠于她美妙的梦境里,由她托管,并经她创作、唤醒,成为一个个可触摸的现实。每一个故事,都温柔地吸引迷住我们内在的灵魂。戴潍娜显然是一个极有才华的年轻的语言大师。阅读一旦开始,我就再无法把书放下。

Maria Jaschok (牛津大学性别研究中心主任):这位中文世界里年轻女作家有一双极好的敏感耳朵,去捕获各种带有性别色彩的语言,这是一份罕见的天赋;她用折射现实的女性主义视角关照这个天地。世间再没什么赞美的语言,可以高过我此刻渴望阅读她更多的作品的激动之情!

杨庆祥(著名文学评论家):戴潍娜早期的诗作依傍传统,独抒性灵,在欲说还休的古典情趣中自成一格,完全放弃了现代自我,诗歌仅仅在一种地方主义的语境中生长——注意,所有伟大的古典作品都是地方主义的,比如莎士比亚,比如陶渊明。但是现代既然形成,它就构成了另一种强大的传统,它并不以个人好恶为转移。这正是戴潍娜近期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古典主义消褪,现代主义强势归来。正是在这种抗拒、回归的循环中,已然不时有一种透明的质地。这种透明感,使得她的诗歌在天性和写作中找到了一种有意识的平衡。

谭五昌(北师大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一个正处于青春韶华的女孩,如果有一颗敏感的诗心,有一种情感丰盈、与万物休戚相关的气质,她就是一位本真意义上的诗人。在我初始乃至今日的印象中,戴潍娜就是这样一位本真的诗人。

霍俊明(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戴潍娜这些诗歌更像是天然地从身体的各个触丝发散、延展而来的关于生命、爱情、生存和时间的有些迫不及待的观照和擦拭。它们如此清新,像邻家的素颜女孩在雨季中毫不掩饰地打开潮湿朦朦的心湖。

彭敏(《诗刊》编辑):汉语的清新质地与汉人的洁净品质在戴潍娜的文字中得到了有力的契合。她就像大地上见缝插针、专事走私的漫游者,叫卖的那些精美辞令和真淳情感,令闻者无不悚然惊动,从存在的烦恼中忆起那久远的年华和永恒的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