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故宫》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岳飞犯了什么罪所以必须死?
岳飞犯了什么“罪”?
古往今来,人们发现干预预备役、不服从命令、反对和谈、有重兵等各种理由,都无法证明岳飞必死无疑的结论。在冤案疑点重重,历史细节无法还原的情况下,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成了人们唯一能接受的解释。
史书中关于岳飞之死的记载很多,正史野史几乎一致认为是秦桧杀了岳飞。
据史书记载,当岳飞感到尴尬的时候,另一位名将韩世忠闯入襄樊面见秦桧:“岳飞犯了什么罪?你要他做什么?”秦桧回答说:“这是不必要的。”这时,秦桧掌权了,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反正韩世忠被开除了。这也成为汉奸秦桧迫害岳飞的直接证据。
据史书记载,岳被判三罪。第一个说岳飞在军中抱怨国家无望,皇帝不修身。这就是所谓的“批判利用”和对皇帝的批判。第二次,岳飞问张喜安什么时候撤军:“怎么办?”张喜安回答:“你想做什么?”第三次作案时,岳飞和张喜安说:“我32岁了,跟个王子一样。”这三句话分开看没问题。但是在一起听,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空虚。历史讲究“剪刀贴”,这是秦桧所熟悉的。把这三句话粘在一起,意思是岳飞要换掉。岳飞难死。
秦桧为什么要伤害岳飞?一方面,岳飞是反金的主战派,而秦桧是主和派。政见不同,官方纷争,与异己的斗争,政治目标的实现,权力地位的巩固,当然不得不迫害主要政治对手岳飞。第二,秦桧是南宋时期的汉奸和卧底游牧民。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秦桧和宋徽宗在郑、清年间加入了进士行列。他们的成就、观点和战斗。康王二年,与惠、钦宗一起被征北。反而主张合议,成为金太宗兄弟的心腹。建安四年,太郎把秦桧送回去为妻。因为这两点,成了诬陷钟非的罪魁祸首,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遗体葬于杭州栖霞岭东南麓。墓旁有四个跪着的雕像,为首的是一代汉奸秦桧。忠臣与奸臣的鲜明对比,传递了这样一个历史观念:忠臣永存,奸臣传诵千年。
杀害岳飞的主谋是谁?
近代以来,随着还原历史真相思潮的逐渐兴起,关于秦桧案的文章越来越多。中国现代“四大史学家”之一的吕思勉,在1923年的《论秦桧与岳飞》一书中直接向秦桧抱怨。书上说,“那个时候,和谈不可避免。然而,主持和平谈判的秦桧却因此臭名昭著,确实是冤枉的。讨论三镇划分时,百名官员聚集讨论扩建和平宫,其中70人主张割让,36人反对;秦桧也在36人之内。”可以看出,秦桧起初并不主张和平。后来,它讨论了退出的原因。众将皆言:熊浩、刘光世、张浚、吴懿、韩世忠、岳飞,各带一军,见过大海.他只是被他给了,他的长处被他发挥了;版鲁,号兵;朝廷通过转运支付,任意剥夺,毫无怜悯,充满野心,仇恨和疾病。之后,秦桧想不远,渴望和平,视屈辱为安全感。这些掩盖自己忧虑的士兵不容易被接受。他们沉浸在坏疽中。这在北方不可取,在南方也不好决定。”作为秦桧的总理,罗毅
因此,说秦桧是迫害岳飞的主谋是不公平的。此外,如果没有皇帝的批准,作为宰相的秦桧不可能杀死岳飞。
事实上,在明朝,有人抱怨秦桧。明代诗人文徵明在《诗《满江红拭残碑》中写道:“不读,中原犹存;不要犹豫,秦辉侮辱。但是秦晖回来了,那么这是什么身体呢?古往今来,我都在担心中原复辟。怎么能只笑一次呢?随你便。”换句话说,秦桧只是“奉皇帝之命”。由于古代历史学家有“圣贤君教”的传统,正史很少拿秦桧做文章。有意思的是,民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也对岳飞冤案做出了评价:“和平的责任不完全在秦桧,而在宋高宗背后。”皇帝如果不想打仗,就要先“安身立命”,向金人投降。这是赵构自己对“缔造和平”的认可。我对此很失望,但是秦桧可以表扬我。这样,历史真相就基本清楚了:迫害岳飞的主谋是宋高宗赵构,而秦桧只是帮凶和帮凶。为什么皇帝坚持与徐金国媾和?吕思勉的书和文徵明的话解释了为什么。吕思勉在书中提到,包括抗金的岳飞在内的各种军队,都成了军队,他们认为这就是国内。熟悉宋朝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这在“重文轻武”的宋朝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对于缺乏军事天赋和自信的宋高宗来说,他内心深处对军人可能的失败和雇佣兵的自尊充满了怀疑和恐惧。所以岳飞打赢这一仗后,尽快打赢是个不错的选择。
文徵明的话指出了另一个原因。作为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正处于靖康之乱的秋天。我父亲和哥哥虽然被流放到北方,但如果他们积极抗争,还是有可能回到祖国的。一旦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他在秋天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时,就会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为了自身利益和自我保护,和平当然是唯一的选择。然而,徐金国提出和谈的前提是除掉岳飞。据史书记载,双方秘密和谈时,兀术曾写信给秦桧:“你天天讲和,岳飞却打算北伐。你的诚意是什么?”面对致力于和平的宋高宗,岳飞当然没有生还的机会。
历史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毫无疑问,岳飞在宋高宗死于赵构之手。但这只是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
:“太阳之下,是土王;在陆地的岸边,是王晨吗?”封建王朝皇权的至高无上的威严和“君为臣纲,一言以蔽之”的中央集权制度,让人感到“羡慕嫉妒恨”。为了争夺皇权,自然吸引了无数的“英雄”,有权保护皇权的人也是肆无忌惮。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在“胜者为王,败者为敌,胜者为王”的运行机制下,中国历史从春秋战国到清末两千多年,就是一部血腥的皇权争夺与保护的历史。每一个朝代,每一代皇帝唯一的核心任务就是保卫皇权,不让它溜走,不让江山改姓。“身为高震之主,军中有压力”是每一个臣子的大忌,往往会导致死亡,这在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例外。对皇权的潜在威胁从不手软。“宁可错杀一千人,也不放过一个人。”
宋高宗不是一个愚蠢无能的皇帝。否则,面对北宋的全面崩溃,他不可能下令建立和巩固南宋。皇帝深知“自毁长城”的后果。面对被岳飞打败的徐金国,他提出讲和,于是选择接受徐金国的条件,与徐金国讲和。
这可能是因为他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岳家军真的能消灭8金军吗?”岳家军确实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中国游牧民族的损失并没有达到令人心碎的程度,也没有达到国力的极限。南宋初,各行各业在战乱中衰落,国力不强。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消灭战争中的游牧民族?显然不确定。
第二个问题,怀兵变这样的事件还会发生吗?发生的时候会怎么样?绍兴七年三月,刘退位后,他领导下的淮西军各部互不隶属,矛盾日益明显,朝廷无法控制。最后他的旧部造反,大批官员被带走,人民向伪军投降。这是淮西兵变。目前情况没有太大变化。朝廷掌控各路兵马的能力依然薄弱,无法应对类似的淮西兵变,甚至无法承担淮西再次兵变的后果。
第三个问题,岳飞是忠臣,但是他的部下呢?你也想要一件“黄袍”吗?岳飞的“岳家军”有几十万人,军队最强,财力最雄厚。它名义上是王师,但实际上是一支私人军队。各级官员对岳飞的忠诚度高于朝廷,隐患很大。此外,岳飞当时的“干预后备军、抗命、反和谈、重兵”,都是事实,都是对皇权的巨大潜在威胁。当然,捍卫皇权比羞辱和约更重要。考虑到这一点,天皇将做出“正确”的决定,并利用宋军迅速举行和谈。当然,这对岳飞来说是个悲剧。况且他在战场上的胜利越大,就离悲剧结局越近。客观来说,哪个皇帝会在哪个方向,哪个世代做出这样的决定。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的性格。不管岳飞怎么想,不管他有多忠诚,他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皇权。在皇权至上不可侵犯的制度下,他的悲剧是必然的,否则他终究无法摆脱制度的诅咒。前者赵硕,后者袁崇焕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