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经济怎么样?

在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南通以农村经济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引领着南通经济走过了一段漫长而短暂的时期。直到1978改革开放,南通才有机会和可能把全部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很快就把滨江靠海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结束了一穷二白的转型,使外向型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65438年到0984年,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全国范围从南方的几个试验场迅速扩大到整个沿海地区。中共中央决定包括南通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将对外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再次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和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进程,加速了南通社会经济的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后对生产关系的大胆调整和完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后对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鼓励和调动,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在衡量社会经济活动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方面,南通在1978年仅为29.4亿元,2004年突破1000亿元(11957亿元),2008年达到25100亿元,2008年达到2012。南通市人均GDP在1978年为408元,在1986年突破1000元(1055元),2008年突破10000元(10078元),达到35040元和2012。改革开放30年来,南通的年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大幅增长,均翻了两番多,呈几何级数加速扩张态势。30年来,南通坚持内外经济双“引擎”并进,经济内生动力充足。南通利用外资连年增长,2007年开始进入全国前十。“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543.8+03亿美元,是改革开放至“十五”末总和的6543.8+0.8倍。

2011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人均收入超过5.6万元,均比2007年翻了近一番。财政总收入突破950亿元,是2007年的3.2倍;地方政府预算收入超过370亿元,占比比2007年提高3.3个百分点,成为全国十大地级市之一。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完成近2400亿元和1500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左右。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为7∶54.5∶38.5,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2007年提高3个百分点。

2012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为45587亿元。2013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45.4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623.5亿元,同比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2070亿元,增长12.9%。人均GDP达到69050元,按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计算,人均GDP达到11150美元。

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65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67654.38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873.8亿元,同比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241.1.8亿元,增长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7457元。自1978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包干制”的实施,南通市一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离开了农业,其中,除部分劳动力流向城市外,许多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和建筑行业就业。改革开放30年间,南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了6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业内部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林业、畜牧业、渔业比重不断上升。与2008年和1.978统计数据相比,南通市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下降30.4个百分点,畜牧业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渔业比重上升1.06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征程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在江苏两个“率先”战略布局上有诸多创新。截至2010年末,南通市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数总分达到67.3分,位居苏中苏北第一。一方面,南通是江苏乃至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需要突破耕地资源限制,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南通“东临黄海、南临长江”,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好、突出这一区域资源禀赋。因此,经过多年的探索,南通人做出了回答:“以项目农业为抓手,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十一五”以来,南通围绕“争创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大市”目标,大力实施高效农业“133”行动计划和设施农业“863工程”,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南通以占全省9.9%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省11%的粮食、17%的油料和35%的蚕茧。复种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0个百分点,亩均农业生产总值超过3000元。可以说,南通农民精耕细作的传统为南通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创造了先决条件。

2012年南通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8.9亿元;2013年,南通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4.8亿元。从65438年到0978年改革开放前夕,南通的工业基本上是国有和集体的。改革开放以来,南通非国有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由1990家增加到5210家。企业职工人数从265438+万人增加到6265438+万人;产值从6.9亿元增长到454654.38+0亿元;利税从0.45亿元增加到41.26亿元。

2008年,南通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已从2009年的65438+59.9%下降到5.3%,下降了54.6个百分点。国有工业企业产值比重的下降和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比重的大幅上升,极大地调整了南通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2008年南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5162.4亿元,是2000年(697100万元)的7.4倍,是1978(29.94亿元,乡镇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口径)的172倍。从效益指标看,2008年南通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达470.5亿元,是2000年(57.28亿元)的8.2倍,是1978(5.06亿元)的93倍。

2012年南通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273.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01065438+2亿元。2013年南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83.9亿元,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0.8%和13.6%。工业产值中,装备制造业为5222.3亿元,同比增长14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6.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南通主城区主要百货商场及购物场所购物场所地址南街商圈★崇川区南街3-21号文峰世界崇川区南街2号苏宁生活广场崇川区金鹰折扣中心南街28号金淑银华大厦南通八佰伴崇川区人民中路27号大润发超级购物中心工农路商圈★荣源广场&;金鹰生活中心工农路与青年路交叉口★南通印象城(2017)崇川区工农南路与洪江路交叉口东★西吴水商圈欧尚超市、工农路与桃园路交叉口、文峰城市广场、515、乐购(工农路店)。海达大道高架出口)迪卡侬(港闸店)江海大道高架与深南路北路口★港闸万达广场深南路与江海大道高架南路口★宜家(2017)江海大道高架与黄海路北街商圈路口★荣源水墨江南(2017)港闸区童宁大道高架与永一路永一路路口万科金域广场。★港闸区北大街与永和路交汇处华润万象城(2016)港闸区北大街与永和路交汇处主要休闲娱乐场所飞越任刚路44号、百度文化广场、港闸区北大街1号、南通冒险王国(华强城对面)、三贤街(本地美食街)、工农北路99号、长江南路与紫琅路交汇处江海风情街(鸿运装饰城对面),2016。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1402.6亿元,同比增长13.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24.5亿元,增长10.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1775.3亿元,增长12.6%;住宿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51.8亿元,增长1.04%。

外国经济

南通外贸出口在1984年几乎无足轻重,90年代后一路飙升。1984-1999年南通年均出口额为7.24亿美元,2000-2008年南通年均出口额为53.4亿美元,最近9年南通年均出口额为14美元。2008年南通进出口总额达654.38+066.8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654.38+065.438+075亿美元。现在出口贸易已经扩展到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结构基本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制成品的重大转变。一些资本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增强了南通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了南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优化。

2012年,南通进出口总值263.0亿美元。2013年,南通全年进出口总值29810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3.4%,其中出口总值2128亿美元,增长13.3%;进口总额为85.4亿美元,增长13.6%。2013年末与南通建立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196个,全市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4639家,增长6.5%。南通的年财政收入在1978年只有5.5亿元,在1988年突破10亿元(11100万元),在2003年突破百亿元(1170万元),达到3008年。改革开放30年来,南通每年的财政收入翻了两番多,与地区生产总值呈几何级增长。

从65438年到0978年,南通市每年的财政支出只有1.6亿元,基本上只能维持公职人员的办公、工资等基本开支,很难有剩余的财力考虑社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政府财政紧张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每年财政支出持续高速增长。1993年全市财政支出首次突破1亿元(1.86亿元),2004年突破100亿元(1.01.46亿元),2008年南通财政支出达292.53亿元。改革开放30年来,南通每年的财政支出增长了两倍多。

2012年,南通财政总收入为10559亿元,其中各项税收567.8亿元。地方政府预算收入41.97亿元,其中营业税增长56.5%,增值税下降0.1%。全年财政总支出937.6亿元。

2013年财政总收入12167亿元,比2012年增长15.2%,其中各项税收6537亿元。地方政府预算收入485.9亿元,其中营业税增长12.6%,增值税增长8.3%。全年财政总支出1060.7亿元,其中地方公共预算支出576.4亿元。2013年南通市地方政府预算收入485.88亿元,增长15.8%,税收收入占比82.3%。财政收入总量、增速、税收占比分别居江苏省第四、第五、第四位。从1983到20世纪80年代末,农民的经济收入逐渐增加,一些最初富裕的农民重建了房屋并建造了简易建筑。农民住房建设呈缓慢增长趋势,人均建筑面积从1983平方米增加到17m2。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村镇建设,更加重视小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年间,* * *建成1078.83万㎡新房(楼),投资45.48亿。其中仅1997建面1917700 ㎡,投资8.09亿元。农村人均建筑面积从0 990年的65 438+23㎡增加到2000年的32.34㎡,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

“十五”期间,南通狠抓小城镇规划,重点规划了10个全国重点镇和24个省级重点中心镇,在规划引领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综合开发,走集中统一建设之路。“十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城镇数量逐渐减少,城镇规模趋于合理。推进区域供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快速提升。60个镇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加强农村建筑市场管理和加强乡镇建设(管理)服务站建设。

2013年南通市区(含通州区)新增绿地780.1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2.2%。日供水能力达到654.38+0.6万立方米,水质综合指标合格率为654.38+0.000%;城市燃气普及率、水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全年城区新增路灯、景观灯24180盏,城市道路亮灯率达99%。(相册图片来源)

2006年6月5438日至10月65438日至5月22日,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在江苏南通举行。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10名运动员参加了7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4枚金牌、1枚银牌和1枚铜牌。

2012年,南通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获得了五个世界冠军,在伦敦奥运会上,南通运动员获得了三枚奖牌,其中包括两枚金牌。在伦敦残奥会上,南通运动员获得1枚银牌。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时期,江苏中部(苏北)的部落经常与中原部落作战。居住在淮夷地区的东夷部落被中原部落打败。为了躲避战乱,东夷部落不得不搬迁。古青敦人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是南通最早的先民和移民。他们在最早的时候就种下了北方文化的种子,并将其打上了烙印。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灭邢(海安以西、如皋西北属邢),北征中原,“封其民于江淮之间”。公元前506年,发动战争,吴打败了(湖北江陵县东北)。郓州遗民在吴国的鼓动下参加了爱国斗争。楚国打败吴国后不久,随退兵,定居海安县立发乡。前473年,吴越被灭,都城北迁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县),大举北迁。汉初,东瓯王迁徙到江淮。一部分移民分散在海陵(今海阳泰州),他们将吴越文化带到这里,形成了南方文化北上的趋势。

两晋战争期间,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东晋南朝时期人口向长江下游地区迁移。当时,海陵地区的移民人口激增了几十倍,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这里相遇。

大约在六朝梁元帝时期(552年),在长江入海口出现了胡豆洲(又名胡豆洲),并且有煮盐的人。这些人主要来自江南常州(今常州、武进、宜兴、无锡、锡山、江阴),这些人基本保留了吴越文化的特征。胡豆洲在隋代属于海陵,崀山在唐玄宗时因军事需要成为浙江省西路和浙江常州管辖的军事据点。唐朝末年,吴兴(今浙江湖州)的姚氏家族统治了胡豆洲和东布洲半个世纪,拥有数万军队及其家属,其中大部分是吴兴人。当时,南方文化占主导地位。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史克取淮南,取南唐长江以北地区,升京海渡镇为静水师,属扬州。不久改为通州,设静海、海门两县。随着静海岛和大陆的崛起并归海陵县管辖,静海人与如皋等地居民的交往日益频繁,同时大量海陵人往来两地或定居。元初,北方的囚犯被流放到通州,南方文化的影响似乎逐渐减弱。然而,元末张士诚崛起于长江以南,明朝永乐初,大量江南居民迁往如皋。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许多江南商人和工匠来到如皋定居。

由东布洲形成的海门岛最初是流放犯人的地方,移民也来自常州。由于130多年后静海县崛起造成的文化隔离,海门人一直保持着吴文化的特征。明初,一些曾支持张士诚的江南士人被惩罚性地强制迁往吕四港。他们在常熟白鹭港集结,过江前往吕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白茹抽水丁”,他们还保留了江南文化的习俗。到18世纪初,崇明人陈(1688-1761)带着妻子来到海门,沿着河岸耕种,这导致大量崇明人迁往江北。他们辛勤耕耘,沿河新开垦的土地逐渐变成了村庄。当时海门有一万多人,崇明有近3000人。在接下来的200年里,崇明人移居海门。近代纺织业的形成和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安徽、浙江、广东、上海、镇江等地的工商户和其他人士在南通定居、经商和进行文化交流。南方文化的影响几乎一直在持续。

南方文化对南通影响很大。在南通方言中,说吴语的人最多。南通京剧属于京剧南派,百姓普遍供奉观音菩萨。北方人常把南通人当江南人,南方人常把南通人当北方人(江北人)。这种错位恰恰展现了南通作为南北过渡地带,南北文化兼备——南风北韵的文化特色。通戏:通戏是南通的地方剧种。最初是一部男孩剧,起源于《尚男孩》。所谓“童子巫”就是民间的职业巫师。起源于楚越地区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代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桐梓摒弃了其崇拜神灵和驱鬼的迷信内容,采用说唱形式表演现代戏,推陈出新,逐渐转变为一般戏剧,在编舞、表演、音乐和舞美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现在南通桐梓不仅被列为专题,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兴趣。

南通冬子俱乐部:从前,南通郊区每年秋季出现后,总有一个由汤唯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的“冬子俱乐部”,也称为“汤唯俱乐部”。他们选择在月中观看太阳,并邀请冬子在“天灯”的帮助下表演和寻找快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东子”的习俗不复存在,东子也成为了一名戏剧艺术家。

海安花鼓:400年前嘉靖年间流行于江淮大地。经过海安几代人民文艺工作者的几番发掘和整理,他们不断揉进时代精神,刻意进行艺术创新。1978年,他们参加了以“春天花鼓”为主题的江苏歌舞音乐会,1987年以“花鼓之恋”为主题在北京演出,1998年参加了“春节”演出。融合了江苏渔篓花鼓、淮阳花鼓、泰兴花鼓的特色,由320名女舞者组成的阵容,再次编排成广场舞,被列入国庆50周年文艺晚会第一节“全民庆中华”。

海门民歌:主要流传于海门地区及启东、通州部分地区。它们与长江以南的吴歌一脉相承,是吴歌延伸到江苏北部的一个分支。1955发展成舞台剧。海门民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即兴民歌,多由农民在劳作期间或劳作后创作演唱。歌词分四句、六句或八句,多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另一种是叙事性民歌,有几十首或几百首歌词,故事完整,人物形象生动,思想感情丰富。民间音乐“海门民歌”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西部和北部地区:海安县、如皋市、如东县的大部分方言属于江淮官话的通泰/太汝方言,可分为两种小方言:如东东部的如东腔和其他地区的如海腔,分别称为如东话和如海话。

南通市周边地区:港闸区、崇川区西北部、通州区中西部方言南通话是江淮官话中武陵话向通泰话/太汝话的过渡方言。

南通东南部:崇川区东南部、通州区西南部、海门市南部、启东市南部、如东县东南部和通州区东部沿海地区的方言——沙堤话(崇明话、海门话,也叫七海话)属于吴语。

南通东部:通州区东部、海门市北部、启东市北部的方言——通东话吕四片和东社片——通东话(又称古常州话或江北话)属于吴语。

通州城区周边:通州区中心方言金沙话属于吴语。

如东话是如海话向潼东话的过渡口音,南通话是古吴语向江淮官话的过渡区,金沙话是潼东话向南说话的过渡区。

比如如东话和如海话可以互通,金沙话可以和华南话互通,南通话很难和其他方言互通(金沙话除外),金沙话很难和其他方言互通,通东话和三地话很难和其他方言互通,如东话和如海话很难和其他方言互通(互通除外)。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三开灯,十八熄灯。这六天被称为元宵节。元宵节期间,南通市内外有许多有灯的寺庙。在十五和十六晚上,许多商店在商店门口燃放烟花,许多人观看。从正月初一开始,十字街一带就有许多卖灯的人。,卖灯笼、狮子灯笼、兔子灯笼、青蛙灯笼、灯笼灯笼、球灯笼等。,都是以鄙视为基础,用彩纸糊的,最晚卖到15号16号。有些人在正月十八悬挂上帝之子,有些人也在二月的第一天设置太阳。

2月2日:农历二月初二,有一个习俗,家家户户都带着女儿。俗话说:“二月二日,家家带女儿,却一贫如洗。如果他们的女儿不来,他们就会烂腿,他们的女婿也不会允许他们做肉龟。”尹富家带女儿举办丰盛的家宴,即使家境贫寒,也要象征性地喝一杯,如果没有亲生女儿,还要请一位“教女”。这一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俗称正月上半月。在过去的南通,正月十三亮灯,正月十八熄灯。有“十三四个神看灯,十五六个人看灯,十七八个鬼看灯”之说,有“放灯设灯”之举。

元宵节锣鼓:在旧的民俗公约中,每天敲锣声被视为警报,因此平时不允许儿童玩锣,但在春节期间可以尽情玩耍,而且天黑时没有防御措施,尤其是在正月元宵节期间,不受时间限制。每年元宵节,城东街的小关帝庙(南通电影院附近,现已建成证券大楼)都会自发举行锣鼓比赛。过去,元宵节的锣鼓声震撼着桐城的夜空,整个城市充满了对新年希望的热情气氛,这是年轻人和成年人最快乐的节日。

“放火烧”:南通民间“放火烧”的习俗源于古代人们对火和火神的崇拜。更远的地方,你可以翻翻《诗经》:“去他妈的飞蛾和它们的贼,对我无害。”天祖有神,他发炎了。“说的是乡间阡陌的农民手持火把驱赶虫兽,守护田和。再看清道光初年南桐诗人李奇的《崇川支竹词》:“晚风初好山村,火不如天,惟愿麻虫照,归来卖酒池鱼。”诗后原注:“元夕点一把火,据说照在麻虫上。“这首民歌风格的小诗告诉我们,南通“放火”的场景非常宏大和壮观,连城的男女和诗人都不得不争相观看热闹。关于“生火”的时间有很多说法。有句俗话说:“三十夜送百虫,一送就没了。“农民回忆的日子是正月上半月、正月十八、二月初二、二月十三日、二月十九日等等。形式大致相似。2003年,中央电视台和南通市政府共同组织拍摄了郑达综艺和节日缤纷,并将其搬上银幕,让更多的人了解南通和这一奇特的习俗。市花:菊花是南通的市花。每年秋天,文峰公园和人民公园都会举办菊花展。

市树:广玉兰是南通市的市树,广玉兰属木兰科,又名广玉兰、广玉兰。常绿乔木,高达30米,椭圆形圆锥树冠。小枝和嫩芽生锈了。叶革质,长方形,长10-20厘米,表面有光泽,背面有锈色皮毛,边缘略卷曲。花是白色的,直径20-30厘米。花通常是6瓣,有时是9瓣。花朵像荷花一样大,所以也叫荷花玉兰,香气四溢。花期5-7月。种子皮红色,9月-65438+10月果实成熟。广玉兰树姿雄壮,叶片肥厚鲜艳,花朵硕大芳香,是城市绿化的重要观赏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