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故事的主人公是周顗和王导,意思是?我虽怨恨伯仁,却不想杀他,没想到有人因此杀死了伯仁,他的死是我间接造成的。?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东晋,当时由于?八王之乱?爆发,直接导致了西晋灭亡,天下又陷入动乱之中,各地权贵纷纷自立为王。位于江南一带的琅琊王司马睿在琅琊王氏王导兄弟的扶持下,在建康重新成立晋朝,史称东晋。

王导兄弟是东晋建立的最大功臣,王朝建立后,王家兄弟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一时间权势无双,这让司马睿十分担忧,为了抵抗王氏家族,司马睿便自己重新启用一些人,这引起了王敦的不满。

随后,司马睿和王家的矛盾激化,王敦为人强硬,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声称要杀了在司马睿身边的那些奸臣。而王家的另一个兄弟王导,他对王敦杀奸臣的做法倒是赞同的,但王敦在成功后,野心膨胀想要取代司马睿,王导对此却是不赞同的。

所以说,王导正好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他心里还是认可司马睿为君主的,所以当他知道王敦即将打到建康来的时候,便带着全家跪在皇宫外,以表忠心和请示降罪。

这个时候,周顗,也就是伯仁,当时的尚书刚好要进宫见司马睿,王导便请求伯仁为他说几句好话。伯仁这个人比较傲娇,他其实有在皇帝面前为王导说话,但出宫时愣是没理睬王导,以致于王导以为伯仁看不起他,因此对他生了嫌隙。

等到王敦攻下健康,王敦问王导要如何处置伯仁时,王导没有表示,王敦以为他二人不和,便杀了伯仁。后来王导知道了事情真相,明白伯仁的心意,这才后悔,痛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其实如果当初伯仁不那么傲娇,直接告诉王导也不会让自己白白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