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换人生当事人留绝笔信
“错换人生28年”事件,从触发以来,一直都没有离开媒体舆论的视线半步,就在于它不仅涉及到“医院的错误”问题,更涉及到“亲缘关系中的伦理”问题。并且当事人姚策从知道自己身患重症到病危的过程中,始终未能“安心治疗”,就在于他和家人与医院方面周旋的时候,一直都是较为“弱势”,以至于他只能写下悲凄的《绝笔信》,然而仅凭这些似乎还不够撑起媒体舆论持续的关注。
要知道,在整个事件中,最让人“泪奔”的是,母亲(养母)打算“割肝救子”时发现孩子是非亲生的。所以此“泪奔”非彼“泪奔”,既包含着“绝望”,也包含着“希望”。说到底,如果不是当事人姚策身患重症,可能跟他有关联的两个家庭永远被蒙在鼓里。
甚至,如果当事人姚策没有患病,可能两个家庭依然生活得很平静,老死不相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远比搞清楚“错换人生”更为重要。因为就当事人姚策的养父母和生父母来讲,在媒体视角下所呈现出状态是很好的,养父母没有表现出抛弃的姿态,生父母也没有表现出怕事的姿态。总之,要是姚策的病能治好,貌似还能算是“因祸得福”。
只可惜,怕就怕在,给你希望,最终还是会要你绝望。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既然媒体已经祭出“错换人生28年小伙姚策病危”的报道,就意味着当事人姚策的日子确实不多了。事实上,综合《绝笔信》的存在,基本也能推断出当事人姚策已经进入病情晚期。
所以,对于“错换人生28年小伙姚策病危”的报道,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当事人姚策的代理律师也已经发出最后的表示:“如果血止不住,姚策就危险了,希望上天可以庇佑姚策,不要放弃姚策”。这样的“表达”意味着什么,想必历经过病危的人都能看得出来。
当然,此刻最揪心的应该依旧是当事人姚策的父母,4个老人的心伤,可能从医生告知儿子病情晚期时,就已经彻底碎了。医院赔多少已经越来越不那么重要,错换人生的悲剧也越来越变得没那么纠结,因为人要是不在了,一切只不过是虚空一场。但是,在可见的图景里,老人们的心伤却永远无法被缝合。
亲缘关系很重要,养育关系更重要,它们只能并列存在,却永远分不出高下,这对于当事人姚策而言,可能是他最后日子里最重要的精神构建。而这也是媒体舆论从始至终比较在意的地方,因为病情的晚期的人有很多,可有当事人姚策这样经历的人却并不多。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当事人姚策得知自己不是母亲(养母)所生时,心情应该是极度崩溃的,他本来已经身患重症,突然又被告知跟母亲(养母)没有血缘关系,这能不悲观绝望吗?紧接着,追查到“错换人生”的根源,本来算是看到些希望,可却在具体的维权交涉中,再次陷入绝境。
作为当事人姚策来讲,他想活着,他想跟找到的生父母多生活一些时间,但迟到的真相却最终甩给他无情的局面。那份《绝笔信》可能带一些愤怒和绝望,但是仔细读来,却更饱含着对亲情的真挚和不舍。说到底,不管他在哪一个家庭中长大,都可能会被善待。只不过,最大的差别在于,如果“疫苗加强针”打在当事人姚策身上,很可能他就不会这般绝望。
不得不承认,医护人员的错误,放在寻常的家庭当中,便可是致命的打击。但是,我们还是宁愿相信所谓的错误只是“工作的失误”。说到底,如果当年致使“错抱”的医护人员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当事人姚策及两个家庭带去如此大的伤害,可能就会更为严谨一些。
所以,我们在批评不负责任的时候,也要相信人性之善不死。要不然,对“错换人生28年”事件的全方位追踪,就更像是纯粹的追责,而非是人性的救赎。甚至对于人世间的悲剧,发问到最后,除却去最大限度地弥合,往往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就如当事人姚策的养父母和生父母来讲,可能事情进展到后期,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的病情能好转,除此之外,赔偿多少(只要够治好病)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有些心伤是不可能抚平的,只能是最大限度地去缝合。而今,他(她)们最不愿面对的局面还是摆在了眼前,儿子终究还是逃不过死神的手掌心。
不过,就当事人姚策病危,生父母的心伤多半是血浓于水的悲伤,而养父母的心伤,更多是旷日持久的情感中断。无论如何,这算是他(她)们最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28年意味着什么,这不用多说,但是28年凝结出的情感图景瞬间坍塌,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接纳的事情。
还好,4个老人还有一个儿子在,这或许是当事人姚策留在世间最重要的纽带,他与当事人姚策一样,也是交织在亲缘和养育之间,甚至对于4个老人来讲,如果当事人姚策最终不治离世,可能“唯一的安慰”也就是“唯一的儿子”。
所以,这就是人的隔膜,在别人眼里看到的是两个家庭的悲剧,但是回到他(她)们自身的时候,却正一步一步的在接纳悲剧,为病危之后的“最后一疼”做打算。毕竟当死亡逐渐逼近的时候,人类除却流泪和哀叹,再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是,此刻的4个老人,可能早已哭不出泪来,也哀叹不出任何悲凄,只是在凝视可能的奇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