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立场——《小数的意义》孙老师评课
学生立场——《小数的意义》孙老师评课
一、站在学生视角,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过程。
知识不是老师直接给学生的,而应该让学生通过直接操作,经历,悟出来。先不要教,结论不是老师给的,是学生多次的试错中总结出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的是如何学习。
刘德武的课推荐听一听,非常有味道,讲道理!教给学生的就是思维。
要给学生顿悟的机会,数学是悟出来,这个需要时间,因为学习也有滞后性,我们是允许学生出错的。有的时候,我们把问题记在心里,不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能过了一个月,一个学期,就一下子明白了。
我们要设计课时,以基本问题为主线,时刻让学生围绕问题来开展学习,时时问自己问题解决了吗?由学生得到的结论与理解留在黑板上,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二、寻找隐性的目标。
《小数的意义》的三个目标:1单位的界定,2与其他单位的关系3用单位测量。
在这三个显性目标背后,是否还有隐性的目标呢?这个是最难的,是每位老师应该始终追求的,当然这要找到是很难的,比如说我去找也是不容易找到的。我们应该从表面走向深邃。
长度单位的学习,是当我们在刻画物体长度时需要一个标准。你不能说一拃、一段、很长,这不准确,不能精准刻画物体的长度,有了标准,测量时才会有法可依,这样就产生了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个单位是人们面对生活问题时,因为需要而创造出来的。
俞正强老师之前就讲过一节课《度量天下》,他就把小学阶段所有的单位,统一到一个单位身上,就是计数单位。这样就把单位进行了深度的沟通与整合。知识不再是散点状的或者线性的,而成为了一个体系,一个整体。
三、让课堂活起来。
固定的东西,知识如何活起来,是因人而异的,这里说,不同的人对于知识的感知是不同的。我们放开让学生说,我们就听他们的想法。
不要简单地去否定一个学生,他的说法,有可能是对的,现在不对,不代表将来不对。苏联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当然开始都不认为他是数学家,就认为他是个疯子。为什么呀?因为他说:平行线是相交的。当时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因为大家都知道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平行线是不可能相交的,是永远不会相交的。现在你能认为他说的对吗?但是,他的理论已经得到了验证,并且应用到天文学当中。
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空间,不要限制他,让他结合自己谈对单位的认识,最好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表达自己。这样才不会抹杀孩子的本性,才会有创新和创造。绝对不能把学生一棍子打死,你是差生,你是笨蛋,爱迪生都会淹没在你的挖苦中去了,我们要留下学生的可能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想象留下一个窗口。就像在本节课,3+7=1就成立了,你想象,3+7为什么=1,3个1毫米+7个1毫米,不就是1厘米吗?单位在背景之下就出来了。
四、测量的方法与策略
数学是严谨的,要让学生说出来,你为什么从0开始,从1开始怎么就不行了?这种知识属于策略性的知识,是讲究智慧,产生智慧的,不要直接规定,这是老师的规定、祖宗的规定,最后学生就变成了奴才了,按规定去做八股文就是了,那里还有什么变通?这也正是一个好的育人的素材,我们要抓住这个点。
五、给够学生时间,把错误暴露出来。
小组内交流,对照学习目标,让学生做一个评判,评自己,评同伴。我们寻找问题,分析原因,个人解决不了的,要让孩子通过他人的帮助解决,最后再解决不了班内,把错误展示出来。双拳难敌四手,恶虎架不住群狼呀。让他说,哪里不明白,把关键点找出来,我们就把时间放在这里,而不是谁举手,谁来回答,班里是一团和气,会了吗?学生齐说,会了,大家都会的样子是不可要的,这是假现。我们寻找错误,解决的过程,正是把学生引向深度学习、高阶思维的时候。
六、评价贯穿始终,不是硬植入。
评价是为了改善我们的教与学的,有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课前的设计,课上发现问题,就有及时调整,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这里没有达标,我得再学,再问老师或同学,当然并不是一定通过练习题或纸面的评价标准来执行,而让课变的支离破碎。当然了有形的评价也是应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