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中国的世界富豪家族:最早于清朝时入华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这个市场,国外的人也拼命想进来。
多年来,世界富豪大家族隐身中国,杜邦、洛克菲勒、罗斯柴尔德等家族早已进入中国,一直充当着幕后的角色,并因中国经济的发展而集聚了更多的财富。
杜邦家族:清朝时就已入华杜邦家族,是历史最悠久的美国大家族之一,据《福布斯》杂志在20世纪90年代估计,其当时至少拥有150亿美元的财富。而更为惊人的是,1982年《福布斯》第一次发布400富人榜时,该家族成员以燎原之势占有28席,占总人数的7%,这一年距杜邦公司的成立已整整过去180年。
杜邦家族创始人是伊雷内 杜邦,从法国移民到美国,因制造火药发财。
家族的第二代在接手公司后并没有发生争权夺利、分崩离析的情况,他们一边持续稳固地扩展着公司的业务,一边着力培养着人数日益增加的后代。
20世纪初,杜邦家族出了杜邦三巨头。他们再次创业,将家族带入史无前例的鼎盛时期。
这个家族视家族财富为第二生命,权力传代非常独特。在第三代中,家族内部至少有10对堂表亲之间的婚配,成为美国近亲联姻最多的大家族。
杜邦家族对于杜邦公司的控制直到1973年才发生改变,在杜邦家族的第11任领导者卸任之后,杜邦公司迎来了史上第一位非家族成员的领导者。
当时的杜邦公司早已不再是家单纯生产火药的公司,转型为化学公司的杜邦需要大量的专业以及管理人才,固执于家族控制不利于其转变为一家现代化管理的跨国企业。
现在的杜邦已经是一家拥有500亿美元资产的巨型化学公司,杜邦家族虽然已经不再领导杜邦公司,但仍然在公司董事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家族主要基金会—长木基金会的主席埃雷瑟尔 杜邦现在是公司负责审计和技术的董事。
杜邦公司与中国的生意往来可追溯到清朝(1863年)。跟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杜邦公司于1984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并于1988年在深圳注册成立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最早开展对华投资的跨国企业之一。现在,杜邦已在中国建立了50余家独资及合资企业,拥有员工约7500人,并将许多地区业务总部移至中国大陆。
图为:罗斯柴尔德第六代传人大卫 罗斯柴尔德
罗斯柴尔德家族:促成吉利收购沃尔沃因《货币战争》一书而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知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进入中国的时间更早。
罗斯柴尔德家族发迹于19世纪初的德国,其创始人是梅耶 罗斯柴尔德。他和他的5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行,鼎盛时期,欧洲大部分国家的 *** 几乎都曾向他们家族贷款。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979年便与中国进行了第一次接触,当时英国国家煤炭公司和北方工程公司计划在北京和江苏投标建造两座发电厂,罗斯柴尔德家族成为这两项计划的财务顾问。
据国内杂志透露,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铁路系统的调查绘制工作也有罗斯柴尔德父子银行参与。
目前,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包括:持有青岛银行4.98%的股份,及与中信华东集团有限公司于山东省蓬莱市合资成立的罗斯柴尔德男爵中信酒业公司。2007年8月,大卫 罗斯柴尔德亲自和青岛商业银行洽谈,购买了后者4.98%的股份。
以上这些直接投资尚算低调。直到2010年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新闻,才让罗斯柴尔德家族再度被国人熟知。可以说,是罗斯柴尔德银行团队的帮助,让吉利成就了中国最大一宗海外汽车业收购案。
据路透社称,罗斯柴尔德银行大中华区总裁俞丽萍和银行负责汽车业务的三巨头之一梅瑞克 考克斯帮助促成了该交易。俞丽萍帮助吉利疏通与中国 *** 的关系。曾是高盛合伙人的考克斯则在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谈判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该家族第六代掌门人大卫 罗斯柴尔德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坦言,和政界保持密切关系是家族企业延续的重要因素,而该家族历来重视和各国 *** 的合作。他还表示,希望未来能在中国扩大资产管理业务,并将这一业务占罗斯柴尔德全球业务的3%提升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