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里江雪琴的评价

她是真正的革命战士,是一个优秀的***产党员。详解如下:

1、关于江姐的简介: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原名江竹君,人称“江姐”,原名江竹筠,曾用名江志炜、江雪琴,出生四川自贡市。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人,中国***产党烈士。江姐生于四川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1948年6月14日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1949年11月14日被杀害并毁尸灭迹。江姐为***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2、对于江姐的评价: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1944年夏天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假夫妻,终于结成了真伴侣。唯一的爱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绝育手术。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心如刀绞,为防止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更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