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后到底是因何而身亡的?
成吉思汗陵:蒙古人民心中的圣地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草原上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皇家陵园,这就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圣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成吉思汗陵,也称成陵。
成吉思汗陵是一座衣冠冢,其前身是全体蒙古民众供奉的八白宫(或八白室),即八座白色的毡帐,就是供奉祭祀的地方,类似汉人的太庙或祖祠。由于蒙古民族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常年逐草而居,八白宫就是为了适应其游牧的特点,可以随时迁移,以便随地祭祀。
所以,在蒙古帝国时期,八白宫并不是只有一处,像在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草原、漠北的哈拉布林(今蒙古国的乌兰巴托前杭爱省西北角一带,窝阔台曾在此建都)、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忽必烈曾在此建都)、元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在此称帝)均建有八白宫,以便族人就近奉祀祖先之灵位,进行祭拜。
元朝末年,朱元璋挥兵北上,任徐达、常遇春为将军,进玫北大都(今北京)。元顺帝仓皇逃离大都,退居漠北草原,从此,蒙古社会又重新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北元时代。
一直到了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达延汗新政后,经过与卫拉特部(蒙古西部的瓦剌部)的数度征战,最终统一了蒙古各部。达延汗将帝国的领土分封为诸子,作为他们的忽必(应得的份额)。就在这一时期,其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儿子衮必里克墨尔根统领鄂尔多斯部,并驻牧河套地区,并在此供奉八白宫,从此 ,河套地区才被称为:鄂尔多斯,而鄂尔多斯就是“众多宫殿”的意思。
清朝时期,满族皇帝为了和蒙古人拉好关系,对八白宫给予了特殊管理,作为一直守护八白宫的达尔扈特人,不受地方政府节制,在盟内选择出一员贤能之人专司管理这五百多户守陵人。从此以后,八白宫便被称为“成吉思汗陵”。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避免成吉思汗陵遭到日寇炮火的摧残,经国民政府同意并拔专款,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任致祭官,将成吉思汗陵西迁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1949年8月初,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又下令将成吉思汗灵柩移往青海省塔尔寺,直至1954年又重新迎迁至鄂尔多斯草原现址。
成吉思汗的死因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死因在正史记载的为“病八日”,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而蒙古早期的史官制度还不完善,记载的并不详细,再加上政敌的故意抹黑,所以,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说法很多。
一是“中毒说”。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成吉思汗进攻西夏的时候,膝盖不幸中了西夏发射的毒箭,结果毒发身亡;还有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让被俘的西夏王妃伴寝的时候,被西夏王妃下毒致死。
二是“坠马说”。这种说法来源于《元史》,也是几种说法较为正统的一个。成吉思汗征讨西夏的时候,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坠马受伤,当天晚上就发起了高烧,不久后就病死了。
三是“刺杀说”。这种说法来源于《蒙古源流》,说是成吉思汗让被俘的西夏王妃伴寝的时候,被西夏王妃咬掉了下体而死。这种说法因为有损成吉思汗的形象,所以,在正史中对成吉思汗死因的描写才会模棱两可。
四是“雷击说”。这种说法来源于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他的记载中,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时候,碰到了雷击和闪电,致命很多人死亡,成吉思汗就是被雷击而死的。
据说,成吉思汗死时,背靠着一棵大树。死后,将士们将大树伐倒,去掉根梢,将大树劈为两半,中间挖空,将成吉思汗尸身和一些珍宝放入其中,用金箍固定大树。送葬大军拉着成吉思汗的尸身向草原深处走去,沿途所见之人全部杀光。在草原深处挖一深穴,将成吉思汗的尸身放入其中,掩埋之后,不留坟丘,万马踏平。然后,牵来两只骆驼,将小骆驼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之后,送葬大军就地扎营,等来年草木生长,墓地跟别处无异后,大军方才撤离。
骆驼是一种很灵性的动物,母骆驼尤其有爱子之心,第二年跟着母骆驼来到小骆驼被杀的地方,母骆驼就会立地哀鸣,说明这就是成吉思汗的墓地,等母骆驼死后,就谁也不知道墓地在哪里了。
不仅是成吉思汗用这种方式归葬草原,整个蒙古帝国,包括北元的皇帝在内,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所以,至今也没有发现任何一座元朝皇陵,也许,这才是防止后人盗墓最好的方法。
成吉思汗死后,密不发丧,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遗嘱对西夏下了屠城令,在夏末帝李睍投降的情况下仍然将其诛杀,并将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尽皆破坏,可见蒙古人对西夏有多么仇恨。
在成吉思汗临断气的时候,按照蒙古人的习惯,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吸收其灵魂。这撮带着成吉思汗灵魂的白色驼毛就成了成吉思汗最后的贴身之物,被奉为圣物,葬到了成吉思汗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