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国道建“遮羞墙” 遮的是扶贫“欠账”
据媒体报道,甘肃漳县境内212国道沿线建起2米高、用琉璃瓦装饰的墙。村民称这些墙是10月份开始修建的,是?扶贫项目?。他们称这些墙最大作用是遮丑,让过路的领导觉得好看。当地称,修墙是进行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改善和美化人居环境。(12月3日人民网)
甘肃漳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想必每年均可以争取到不菲的扶贫资金,如果把资金都用在正道上,这个县贫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将会得到较好的改善,根本不需要当地政府弄虚作假地去修?遮羞墙?,遮挡农民住房破败不堪的尴尬景况。显然,在甘肃漳县,充满政策善意的?扶贫经?,却被当地一些基层干部念歪了,扶贫资金俨然成了他们口中的?唐僧肉?,而不得不造出?面子工程?,去掩饰在扶贫项目上的?欠账?。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制定了更多的惠农政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也加大了扶贫力度;特别是对于农村贫困户,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国家和地方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扶贫政策,各类扶贫项目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农村贫困地区。扶贫帮困的主要目的,除了要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温饱和住房问题之外,关键是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将扶贫扶到?点子?上。问题是,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干部,将扶贫政策异化成了一种劫贫手段,对于国家和地方支持的扶贫项目资金,他们可以恣意克扣和截留。特别是,他们侵占扶贫项目资金的手段更隐蔽,不再去明目张胆地豪夺,而是暗度陈仓地去?智取?,以此逃避上级的监督和消解群众的不满。比如,在甘肃漳县一些农村,扶贫资金是花了,但农民的贫困状况未得到改善,扶贫项目却看不到效果,无奈之下,当地干部只得弄虚作假,修?遮羞墙?充当?扶贫项目?。
修?遮羞墙?充当?扶贫项目?,实际上是对扶贫监督机制缺失的一种嘲讽,应引起国家涉农部门及当地政府警醒与反思。对于国家和地方投入的扶贫项目资金,要加强使用情况的审计和跟踪管理,对扶贫对象进行跟踪访问,实地察看,切实保障农村贫困群体的切身利益,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扶贫?的力量,最终彻底摆脱生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