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战役电影

如果假期不想出门,我推荐一种健康有益的放松方式,看电影。

当然,我不想看那种水的电影。我要看,就得看有质量有品位的大片。对于历史题材特别是二战电影感兴趣的朋友,笔者主要推荐前苏联拍摄的经典大片《莫斯科之战》。

推荐理由有三:场面宏大,剧情精彩,设备过瘾。

而且由于这部经典大片的内容太过丰富,除了少数精通二战历史的观众外,大部分人是不可能看一遍的,至少要看三遍。

考虑到影片时长将近六个小时,3618,你要不吃不喝不睡觉看将近一天。当然,最好是每天看一遍,看三遍,结合一些史料。基本上就能看懂片子了。

第一次:宏大的历史和战争场面

虽然片名是《莫斯科之战》,但实际上真正的莫斯科之战只持续了4个月,影片跨度至少7个月,从德军策划“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一直持续到苏军从莫斯科开始大反攻。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莫斯科之战为我们再现了许多经典的历史画面。

战争爆发前,苏联和德国的各种状态,德军的精心准备和保证,苏军高层的犹豫,边防军的大致想法等历史细节毫无保留的再现。

然后就是战争开始后的残酷画面,著名的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在影片中占据了很大篇幅。

本片中到处都是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画面。

在《兵临城下》中,德军、苏军被迫让年轻的军校士兵穿着单薄的军装,背着简陋的武器进行积极防御,而这些军校学生的战斗画面也占据了一定的篇幅,尤其是他们全部战死的时候,他们的指挥官喃喃自语的一句话:“拖住敌人再战一昼夜”,让人潸然泪下。

当然《莫斯科之战》会重点放的画面是莫斯科红场阅兵。参加阅兵的部队从前线冲来,阅兵结束后立即返回阵地,在世界军事史上写下了神奇的一页。

亚历山大罗夫红旗歌舞团通过电话线在前线演唱。这是很多观众无法忘记的画面,尤其是《圣战》这首歌,它不仅是苏联卫国战争的歌曲,也是俄罗斯的第二支国歌。这首战歌在我国非常流行。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连长最喜欢的歌,著名谍战剧《潜伏》的片尾曲《深海》也是这首歌的中文版。

二战著名桥梁之一,德国人已经可以看到莫斯科了。这个看似虚构的情节是由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完成的。

古德里安的坦克军在莫斯科城下的最后一次疯狂进攻,几乎是坦克有多少就有多少。莫斯科战役几乎以坦克的实际数量恢复了古德里安的装甲军。

影片结尾的苏军反击,历史不短,但影片只用了很少的篇幅来描述。作者认为这也是为了突出“保卫莫斯科”的主题。虽然影片篇幅很小,但这些逆袭的场面也极其宏大。

事实上,《莫斯科之战》并不是一部以战争场面闻名的电影。与《解放》《战争与和平》等其他影片相比,莫斯科之战的战争场面可能略逊一筹。笔者认为莫斯科之战之所以被称为二战经典电影,更多的是因为其精彩的文学和戏剧部分。

第二次:辉煌的文学戏剧和高度还原的历史人物

“莫斯科之战”历史场景之所以宏大,当然不能仅仅指那些坦克大炮。其实对于历史大片来说,更重要的是还原真实精彩的文艺剧和历史人物。

《莫斯科之战》的妙处在于它有太多经典的场景和人物,使得整部电影脱离了纯战争电影的范畴,成为一部历史大片。

苏联和德国在战前英勇作战。德军试图隐藏自己的意图,而苏联则想尽办法摸清楚德军的意图。这一幕猜来猜去,看起来很揪心却很精彩。

这时候就要介绍二战著名间谍佐尔格了。他在这部电影中出现过两次,每次都很重要。他第一次准确获得了德军进攻时间和兵力的信息,却在各种相互矛盾的信息中被苏军高层忽略。

佐尔格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露面准确地传达了日本重南轻北的战略意图。他的信息让苏联人大胆地从远东部署军队来支援莫斯科的防御。这些信息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佐尔格被称为“二战间谍之王”。

历史上有一个令人费解的事件,就是斯大林拒绝让苏联西南方面军从基辅撤退。这个固执的决定直接断送了整个西南军的几十万兵力,也延缓了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

影片暗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即斯大林向美国特使保证了苏联战线的地位,并利用这一保证给予美国信心,吸引美国提供大量援助。也就是说,朱可夫主张苏联西南方面军撤退是出于战术和战略考虑,而斯大林坚持要守住基辅是出于民族运气考虑。

《莫斯科之战》最经典的戏码出现在希特勒和斯大林的隔空对话中,希特勒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发表了著名的《向红场进军》的演讲。这段话在《莫斯科之战》的翻译版中被李阳配音,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斯大林在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的红场阅兵式上发表了同样鼓舞士气的讲话。远距离的领袖对话,让决战的气氛更加壮观和宏大。

有意思的是,一般来说,像莫斯科之战这样的历史大片的男主角一定是斯大林,男二号一定是希特勒。但实际上,莫斯科战役的第一英雄应该是朱可夫,而不是斯大林。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描绘朱可夫光辉形象和英明决策的场景。面对斯大林,他敢于直言。

面对罗科索夫斯基这个桀骜不驯的下属,朱可夫毫不留情地做出了最后的决定,要知道罗科索夫斯基也是二战中著名的苏联将军。

面对德军空降兵在司令部窗外跳伞的危险,他镇定自若,毫不在意。

在战役最困难的时刻,他一条战壕一条战壕地奔赴前线慰问,激励一线官兵。

在反攻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他带领军官团昂首阔步进入战场,颇像“斯摩棱斯克一条街,问谁是爹”。

其实过分赞美朱可夫也是这部电影被历史学家诟病的地方,但对于电影来说,过分夸张的塑造主角的方式也不过分。

除了朱可夫,影片还描述了布列斯特要塞指挥官之一的扎夫利洛夫少校。

另一位享受待遇的演员是高大帅气的罗科索夫斯基,他在本片中的出镜率不亚于斯大林。

当然,还有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丹娘。

德国对手这边,除了希特勒和博克,大名鼎鼎的古德里安出现的频率更高。他在这部影片中桀骜不驯、永远酷酷的形象符合人们对他的一贯看法。

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看完《莫斯科之战》的前两遍,就能基本了解苏德战争的早期历史,无论是场景还是戏剧。但是对于军迷来说,看两遍肯定是不够的,因为你可以看第三遍,目的当然是为了看二战的经典武器装备。

第三次:各种让军迷满意的装备。

虽然《莫斯科之战》的重点是文学和戏剧,但片中出现的各种装备还是让军迷们眼花缭乱。

水下坦克,当初出现的德国黑科技之一,本来是打算用在英国的海狮攻击中的。

经典的苏联坦克T34掀翻了德国坦克,应该是德国早期的四号坦克。现阶段两种坦克的单兵性能基本势均力敌。

德国著名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斯图卡轰炸机俯冲的场景和刺耳恐怖的轰鸣声,大概是二战最具标志性的画面之一。

还有令人不寒而栗的古斯塔夫火车炮,在本片中就是用来攻击布列斯特要塞的。

苏联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是我小时候第一次看电影时最喜欢的装备之一。那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种步枪可以瘫痪坦克。

当然,影片中也必须有当年刚刚出现的喀秋莎火箭的身影。莫斯科战役再现了喀秋莎火箭炮齐射命中坦克的壮观场面。

综上所述,莫斯科之战以其宏大的历史画面、精彩的文艺演出、高度还原的武器装备,成为二战经典电影之一。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如果你对二战历史感兴趣,那么你一定不能忽视这部《莫斯科之战》,你一定不能简单看完就忘了。一部好电影一定值得看好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