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学生活怎么样?
本人2014级本科生,当初上大学之前挺迷茫的,不知道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以至于到大学之后什么都不懂,错过了很多机会,非常可惜。所以希望这篇回答对即将上大学的学生有所帮助。(以厦门大学为例,可能和有些学校不一样,但是都大同小异)
大学生活我想分两个方面来说:1.大学日常生活及课程设置 2.大学生活应该怎样过。
1.大学日常生活和课程设置
先纠正两个观点
(1)初中老师曾对我们说过,熬过这几年,大学就是过神仙般的日子。这对某些人想在大学混日子的人而言可能是对的,但是对于一个希望从事 大学所学专业对应工作 的人来说,这绝对是错的。
(2)有人说,大学时可以经常出去玩,这个观点应该说是相对于高中比较多,但也不多,一般也只是在周末或放假才能出去,或者是平时某天课少偶尔出去,有时会和同学去校外餐厅吃吃饭。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宿舍。一般也就是几点一线,宿舍,部门活动和开会或做志愿者,图书馆,餐厅。这些基本上占据了周一到周五和大部分周末(因为部门活动一般在周末才能保证大家都有时间)。
大学课程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12节 ?8:00-9:40
34节 ?10:10-11:50
56节 ?2:30-4:10
78节 ?4:40-6:20
91011节7:10-9:45
大学的班级和高中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你们学院120人,入学时会分成每班60人,不是这个班一起上的课。学校比如会安排两个老师上这门课,每班60人,是这120人自己去选自己要哪个老师教,选的老师不一样,课的时间地点可能不一样。学校最初分的班只是刚入学分班好管理,且通知事情方便,一般有什么通知都是这个班的qq群通知的。
上课的时候就是看自己的课表,什么时候有课什么时候去教学楼(学校里有几个专门用来上课的楼)上,没课的时间一般待在宿舍或有的同学去图书馆或教学楼没人上课的教室自习。待在宿舍可能会玩游戏、看视频、学习、聊天等。
看看上面的课表,你算一算时间,会发现你的工作日剩余时间其实并不多,不过不同专业的课表不同,有的专业课很少很轻松,但是如果选上了医学、建筑这样的专业,课就比较多。有的还修双学位,就是周末还要上课。你还要完成作业,所以你的课余时间并不多。(上面课表中每天都是前面有课,后面没课,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的,可能12有课,34没课,56再有课这样跳着的)
大学上课每次课都是新课,差不多每次课讲一节,只有到期中或期末有的课会有习题课,有的课有期中考试,有的没有,期末考试一天最多考一门,课多的话可能一周天天有考试,所以那段时间叫考试周。因为讲课进度很快,所以很难学的像高中那么精,所以考试题也不会考那么深,一般把书后习题弄懂就能应付考试了,考试周每天才考最多2个小时,所以复习时间还是很充裕的,可以找学长学姐要往年考试的卷子,做几套就好了,还有较大几率碰到原题,除非老师推荐,一般不需要自己再找题做,也没有那么多时间。
大学刚开始学校可能会通知到这到那拿东西、听宣讲会等琐碎的事,一些生活必需品也逐渐买全,还要办宽带、熟悉校园等。宣讲会除了讲注意事项等生活问题,也可能会讲关于留学的一些计划,所以你应提早决定是否要出国,选择要不要报名一些项目。
有的宿舍比较团结,什么事都一起做,也有的宿舍人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圈子。
刚开学会有一些学生会部门在招募,还有各个球队招新生,还有搞一些众筹之类的活动的,这些就看你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参加。最好还是报几个,以后可能会举办一些活动以免大学生活太单调,一般也就这个时候会大举招募,以后想进机会就少了。
我们是基本上每门课都要留作业,一般是书后习题的,定时交上去,老师的助教会打abcd等级,这个成绩按比例算入总成绩,但是你只要交了,答案没太大问题就能a,即使是完全照搬答案也是a,助教虽然每道题都看,但也不会管你。(书后习题答案有的要自己买那本答案书,有的学长学姐会发电子版的给你们)
开学时有个英语分级考试,我们学校是根据这个成绩来将学生分成1234级,1级要上4个学期的英语课,2级三个,以此类推,挂科除外。尽量考好一些吧,大学英语课老师虽然大都用英文讲话,但是用的词都比较简单,不存在听不懂的问题。如果课多的院,每学期多出这一节课也是差很多的,如果老师再严格一点,就相当于多一节专业课了。而且如果英语不是很好,成绩不高也会把自己整体绩点往下拉,上的学期越多,拉的越多。
60分及格,不到的就是挂科,要用其他学期来重修。其实大学挂科也不是很容易,因为老师会尽量让你不挂,能给的分都给你,因为老师的班挂科率对他自己有影响,这个空间是很大的,因此挂科的只有那种分特别低的,没办法。
有的老师上课会点名,有的从不点,点到没去n(各个学校可能不一样,我们是3次)次直接挂科,没去也会扣期末成绩,选课时那么可以问学长学姐那个老师教的好,哪个老师不点名。
必修课是你一定要上的,选修课是给你一堆,你挑感兴趣的上,4年下来要修满一定的量。
个人认为大学教材比高中教材好很多,基本上老师讲的内容书上都有,有的老师就是在照着书念,所以完全靠看书自学是完全行得通的,这是在您能完全看懂书的情况下。如果不行还是听一听老师的课比较好,行不行以会不会做书后习题为准。
大学老师也不是像一些人说的那样上完课就走没影了,如果你在他出去之前去问他,他还是很乐意为你解答的,你也可以在一次大课的中间十分钟去问他。实在不行,他会留邮箱,你可以私信他。
上大学之前听说大学上课不固定座位,需要抢座。当时以为比别人晚到会没位置坐,非常忧虑。但上了大学才知道根本不需要忧虑,因为选这个老师的学生的数目会设置在比教室空位小的值上,所以晚到充其量只是坐在后排,看黑板可能会不太清楚,但听课是没有问题的。
有人说大学食堂很多,达到二三十个。这可能是真的,厦大如果两个校区都算上餐厅十几个是有的。但是你要清楚,这么多食堂意味着学校面积大,而你经常活动的范围是很小的一个区域,一般是几个学院会集中活动于一个区域,所以离你近的食堂也就两三个,而你最经常去的只有一个,最顺道的那个或者最喜欢吃的那个。我们这些食堂的菜不完全相同,有的是完全不同,个人对食堂的菜还是比较满意的。而且食堂饭菜都比外面便宜很多。
2.大学生活应该怎样过 ?(大学是要来学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
1)多读书 ?刚到宿舍看到舍友们书架上各自摆着几本与专业有关的书,想到自己假期浪过去了,顿时感觉压力山大,其实他们提前读那些书对大一影响不大,所以没有必要感到压力。学业上的成绩和课外看的书应该没有太大关系,但多看有关本专业的书对你以后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
不止要多读本专业的书,其他方面感兴趣的也多读一些,我就是大学之前很少读书,因此到了大学感觉什么都不知道,对事物的见解低下,表达能力低下。如果没有阅读习惯,建议去图书馆里,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你会发现你的看书欲望瞬间高涨,会觉得哪本都想读,只可惜时间不够,这样就能踏出你的第一步,至少我是这样的,可能会原来不喜欢的也有点想读了。
大学期间可以多去了解了解其他专业的内容,这样对各行各业有一定的了解,对以后也有好处。读书是系统的学习,知识更加根深蒂固,虽然看知乎也能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但都是一知半解,很快就忘记了,尤其是漫无目的地刷,而有目的性地去找答案、对比总结还是有帮助的。
读的基础上要思考,决不能为了完成一个量而草草地过。多写文章,写下生活的感悟,这些你以后再翻看时会很享受。读过的书的精华写出来就会理解得更深一层,因为只有理解了才能写出来,尽量写给别人看,因为人往往喜欢糊弄自己,对自己不求精益求精,但如果是给别人看的话就会斟酌字句,将逻辑弄的更加完美以防别人的围攻,在斟酌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许多原来没想到的漏洞,这样会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2)参加几个学生会或社团、部门,两三个就行,不要太多。加进去之后要积极做事,否则就相当于没有进,在这里,你可以学到一些技能比如写策划、推广微信平台等。如果你想进宣传部,可能你要先学会ps或者做视频,这两个在大学投部门简历时是很吃香的,也有的部门你进去后会给你培训这些。
你参加了几个部门,任什么职务,会哪些技能,这些至少在大学里投简历时都是可以给你添彩的,大学中你以后会有很多投简历的时候,为了增加被录用的概率,这方面还是多学一些比较好,简历上一般会有技能和工作经历这两栏,总不能什么都不填吧。
参加学生会要面试,不要惧怕,反而要抱着这样的心:就算我不想进也去面试一下,多面试为以后工作面试做准备,不能一味逃避。有的同学那段时间忙完这个面试忙那个,这是非常有心的同学,反正面试也没人认识你,在这里失败总比在职场失败好。
在大一下学期要换届,即你们有机会成为部长,报名竞选,其实很容易就当上了,因为竞选的人很少,有很多想退出的,也有很多不敢的。当上部长之后你会得到更好的锻炼。
列几个基本部门的职能吧 (只列举了想到的,严重不全)
(1)外联部——打电话联系人,拉赞助等跟人打交道的,比较锻炼人,不要不敢参加,迈出第一步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很简单,有很多就是套话,记住了跟谁都这么问。
(2)宣传部——技术活,设计海报、宣传单、推广微信等帮一些合作的单位宣传
(3)体育中心——组织学校的一些体育比赛,有时要在现场观看,听说很费时间
(4)自律中心——卫生检查,组织和宿舍有关的活动,事比较少
(5)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活动招募志愿者,记录管理工时。
注:我们学校没有一定量的工时是评不了奖学金的,所以很多学生周末的很多时间都献在志愿者上了。当志愿者要报名,经过筛选(内部筛选,不用面试),之后有的要培训一下就上岗。多参加培训还是有好处的。志愿者就是参与一些活动,帮帮忙,比如整理失物招领里的失物、把乱停的自行车整理整齐、还有新生到校时的搭帐篷迎新这类的。
社团大部分是兴趣社团,也有一些公益社团,这种和部门要做的事差不多,但有很多会有工时,而且是内部人员给你,会翻倍,所以在这种社团里是不愁工时的,如果参加暑期支教的话,每天都会有8个工时,去一周就56个了,这是别人一学期辛辛苦苦都赚不到的。
其实部门和社团的事都很少,一学期就一两件大事,小事可参加可不参加,只会占用你一点点的时间,完全不冲击学业,就算赶在一起了,可以练练抗压能力,其实多少任务你都终究能完成,以后工作初期可能也会有很多工作压力,现在适应一下也没什么坏处。
3)练习盲打,这是个看起来高大上,实则非常容易学的技能,坚持不到一个月保证练成。因为以后会经常要打字,比如写论文(有很多水课的期末考核就是写论文,几千字,但不要求水平,不跑题写出来就行,其实很简单,应该说比卷子简单),打得快能节省不少时间。
具体方法是:先查各个手指控制哪些键,之后按26个字母顺序打,很多遍之后,试着不看键盘练。之后你可以下一个打字软件或打一些自己想打的文章,每天中午打一个小时,总体不到一个月就完全可以盲打了。练习打字时先看着键盘打很多之后,手指就会自己形成肌肉记忆,不看键盘时就会自己移动,此时不要用大脑控制手,因为这样反而会更慢,就让手自己移动,有时会打错,单删了就好,越练就会越不错了,不用刻意保证正确。这是本人自己练习的方法,你也可以去找更科学的训练方法。
这里要提一种思想,就是凡事先打下基础,无论是否深挖,都是非常有利的。比如还不会盲打的时候,记住了手指的摆位,之后每次打字都按照这个规范的姿势来打,可能最开始打字比较慢,但是每次打字都不自觉地朝目标走进了一步。即使你不专门花时间练,久了就会越来越快,最后自然就能盲打。而没有章法地打字,速度永远是那样,打多少都不会有进步。这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花少量时间把一个领域的基础框架掌握了,之后的每一次接触都是在向这个框架中添枝加叶;而没有建立框架的人接触的知识都孤零零地悬挂在那里,不久就全忘了。我想这是厉害的人可以在很多方面都非常厉害的一个原因。
4)成绩要好(尤其是专业课,非常重要),尤其是大一,以后也要保持,因为大一下学期可能会推出一些人才培养方案,加进那个团体会得到特殊培养。想被选进去,成绩要名列前茅,而且成绩还涉及到大一下分专业和以后的保研等。不要以为大学成绩过了就行,依然要拼到前面,否则等机会来了的时候,你后悔已经晚了,本人亲身经历,深有体会。
5)好好学英语,即使你不出国。因为现在很多好的资料都是外国的,而且中国也在与国际接轨,英语格外重要。要是你真的认为学英语真是太难了,那你就争取把单词背好,听力和口语实在搞不定的话先放一放,先保证读英语文章没问题。关于学英语的知乎上有很多好回答确实不错,可以借鉴。
6)多交朋友,包括本院、外院、学长、学弟。你一般是在上课的时候认识本院学生,在部门、志愿者的时候也可以,还可以认识学长。在社团或校级学生会里可以认识外院学生。跟老师搞好关系也是很重要的,课下去问问题、在office hour多去找老师讨论等方式。因为以后可能真的会有机会需要老师帮忙的,比如有些活动要找指导老师、申请项目需要推荐信等。这时找的老师如果不认识你,虽然很多时候他也会帮你,但是就没有认识的那么方便。
7)锻炼身体也很重要,你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应付将来工作的艰辛,这应该不用多说。
最后一句忠告,当你步入社会,会面临各种压力,你将很难再静下心来学习了,所以好好把握好大学的时光,尽早进入状态,以免以后后悔。想一想,有多少人后悔过没有好好学习,有多少人后悔年轻时没有好好浪,对比一下人数就知道你该选择哪一条路。
----------快一年了,第一次更新--------------
先谈一谈自行车的事。
刚刚到大学可能觉得大学更大了,自行车是必备之物,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买一辆再说,答主当时就是这样,刚来大学没几天就和舍友们每人买了一辆,但是后来才发现没必要。我们走路从宿舍到教学楼只要10分钟,所以骑车加上解锁上锁的时间,真的不快多少。
所以如果不是校园非常大,或者有时候必须骑车去什么比较远的地方,建议不要买自行车,因为买了可能一直放在那里基本不骑。一般去上课下课都是要跟同学一起去吃饭或者回宿舍的,如果大部分人没有自行车,你的自行车也要推行。
下面说一说如果真的要买怎么买。
宁可买二手好的,不要买一手差的!!!
答主最开始买的是一辆350元的变速车,很快变速器就用不了了,接下来骑车无比费力,实在不堪回首……而且经常出故障,比如轮胎爆了,修一次50,小毛病几次下来都赶上再买一辆了。
如果想买便宜的,建议不要买变速的,应该还可以。
第二年我买了一辆600的样品车,就是放在店里让人试骑的,网上卖1000左右,店主保养的非常好,骑起来很舒服,一年了,一点毛病都没有。
如果买一手的新车,有时千元以上的比较好的车,光鲜亮丽,容易被人偷,我有一个同学就是这样,买了没几天,就被偷了。所以如果是那种非常爱车的,非要买这么好的,还是注意停到监控摄像下面,晚上拉回宿舍吧。
下面说一说大二一年学习方面的感受(可能不对所有人都适合,认为扯淡的就跳过)
答主来自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到了大二才知道大一根本不算累,大三估计会更累。到了期末考试,基本上是每一科只有一天的时间复习,每一科都是一本像《三国演义》那么厚的书,难度也比较大(因为内容太多),真是压力山大。对我来说,每一门的重要的考试,压力都能和高考媲美,甚至犹有过之,因为这些成绩不像高中的期中期末,而是会决定你将来的人生走向。所以我这学期基本上所有业余时间都在图书馆度过,也就是除了上课、学生会和社团等活动,都在学习或者看书,除了课程要求还会自学一些软件。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回宿舍,中午也不休息。这学期手机也不怎么看了,知乎里的知识太过零碎,我也不太会去首页里刷,而是去查找自己想知道的。(只是打一个预防针,让和我处于类似处境的同学做好心理准备,与诸君***勉吧!)(我的生活可能有点偏极端,可能大部分人没有办法达到这种程度,所以请当做我的自白,没有让所有人都这么做的意思,希望少喷!)
到了大二,大家都开始准备是要保研还是出国。想要出国的不像想保研的那么看中学习成绩,但是也不能落下;想出国的话,雅思托福可能大一就要开始准备,这样不会错过一些本科的出国机会或者交流机会。
想保研的就会刷成绩,到了大二,分数普遍比大一高,很多课程都能满绩(90分以上),所以竞争更加激烈,不容得有一丝疏忽,这也是更让人紧张的一个原因。考试卷子里的题目是往年原题的现象更加严重,所以做往年试卷是很重要的。现在大类招生,如果想保研,最好选专业的时候,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选专业时,可能会遇到是选偏理论型的还是偏应用型的的问题,在上大学之前,由于我不想搞理论研究,于是比较排斥偏理论型的专业,但是大学两年内,经老师的耳濡目染,我才知道,本科选择理论型的更好。因为本科理论学好了,应用可以留到研究生时就赶趟,而如果本科就偏向应用,没有打好理论的基础,将来的选择方向就会偏窄。
举一个例子,经济学院分专业时,金融学专业是最热门的,要求名次也最高,其他专业的门槛不明显。当时我的分数可以进入金融,但是一定会垫底,纠结之下,我选的是统计专业。因为垫底意味着将来奖学金没有你,保研名额没有你,出国也面临较大困难,只能选择艰苦的考研之路。于是我选择到统计来当“鸡头”,现在我很庆幸我当时的选择。
金融属于偏应用型,统计属于理论型。经济领域对数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有的证券公司招人时,甚至不要有经济学背景的,而要有数学或统计学背景的人才。而且在将来选择研究生方向时,本科是金融专业的,基本上读研也要走这个方向,而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读统计也行,读金融也很受欢迎,经济类的院校对数学院的学生也是比较欢迎的。本科课程其实统计和金融差不太多,必修课只有少数课不一样,但是就是这部分课程,我们学的是更深的数学,他们学的是金融投资的专业知识,他们的课程我们以后想补是很容易的,但是数学这种课程有老师引导是很重要的。还有一个差别是院系选修课,他们提供的也是金融投资方向的,而我们是数据分析的课程,这样一来这个本科学下来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学校一般都有暑期社会实践,这需要你提前组队,否则等到快报名的时候再组可能拉不到厉害的人,有的提前一学期就开始组了。组好队要想好调研的课题,还要找指导老师,可以从上过自己课的老师里找,给他发邮箱约一下。实在想不到课题可以问问老师有没有课题,老师建议还是很好的。然后就是提交策划,暑假八九个人找个时间去某个省市调查,比如当地的民生状况,教育状况等),发放问卷或者走访政府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