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发誓与对待誓约的

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起誓和誓约占了相当的份量。

如: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平时用销金黄幔遮蔽,门钥封闭甚严。太祖命令有关部门,唯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方可启封,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

届时只有一名不识字的小黄门跟随,其余皆远立庭中,不敢仰视。天子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

北宋的各代皇帝“皆踵故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泄漏”。直到靖康之变,金人将祭祀礼器席卷而去,太庙之门洞开,人们方得看到此碑。

誓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誓约中严重警告 说:子孙不得背弃誓约,否则为不祥,将遭天谴。

扩展资料:

中国古人发誓的对象一般是神明、上天和祖宗,在古人的观念中,神明、上天和祖宗都是能赏善罚恶的。帝王祭天,事实上就是一种向上天承诺天子之职的宣誓仪式。

古人发誓时,一般手执枝条,发完誓就折断枝条,意思是如果违背了誓言就和这枝条一样。或是双膝在地,对天起誓,曰如违背今日之言,则甘愿接受一切处罚或天打雷劈等严惩等。

在一些风行大陆的武打片中,最常见的一个场面是:作恶之人干尽坏事被正义之人即将**之时,恶人马上会跪在地上发毒誓求饶,云如再行恶事,必将接受老天处罚或天打雷劈或遭恶疫饱受痛苦七窍流血而亡,此时正义人士往往会网开一面,不再追究,看在毒誓的份上,当时会放这恶人一马。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太祖碑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