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草书写法
行的草书写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种常见的写法:
1、先画一个横线,从左到右。
2、在横线的中间位置,向下画一个小竖线。
3、在小竖线的右侧,向右画一个大弯钩,形状类似于一个倒着的“L”。
4、在大弯钩的下方,再画一个小竖线。
5、最后,在小竖线的右侧,向右画一个小弯钩,形状类似于一个“J”。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行字的下部像一个大弯钩,上部像一个小弯钩,整体形状比较流畅。当然,草书的写法因人而异,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和风格进行变化。
行,汉语一级字,读作háng、hàng、héng、xíng或xìng,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十字路口,后延伸至直排、营业机构、兄弟姐妹的次序等。《说文解字》认为是人们在路上走或小跑。
古籍解释
《唐韵》:户庚切,《集韵》、《韵会》、《正韵》:何庚切,并音蘅。《说文》:人之步趋也。《类篇》:从彳,从亍。《韵会》: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为行者也。《尔雅·释宫》: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释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
又《广韵》:适也,往也,去也。
又《增韵》:路也。《礼·月令》:孟冬,其祀行。注:行,在庙门外之西,为軷壤,高二寸,广五寸,轮四尺,设主軷上。
又道也。《晋语》: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又五行。《书·洪范》: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其五行。《韵会》:五行,运于天地闲,未尝停息,故名。
草书的起源
草书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无法精确到具体的时间点。有一种观点认为草书起源于战国时期,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时,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有了草书起源的说法。另一种看法是,草书起源于汉代的隶书,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章草、今草、行草、狂草等不同的书体。
具体来说,章草是由隶书演化而来,而今草则是由章草演化而来,行草又是由今草演化而来。在今草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的观点关于其具体起源。一种观点认为今草起源于汉朝末年的张芝,当时的书法已经笔势流畅,不局限于章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今草起源于东晋的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