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山的龙藏岩

龙藏岩始建于唐朝末年,寺庙原名“龙崇庵”,后改为“龙藏岩”,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寺庙供奉的昭应、惠应、显应三位祖师,一生行医救济,造福万民。

龙藏岩,初名龙藏庵,曾名龙崇岩,位于安溪县芦田镇紫云山,距县城51公里。曾与清水岩、泰湖岩、泰山岩并称安溪四大名岩。(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泰湖岩、泰山岩》)

明·林有年主纂的《安溪县志》载:“龙崇庵,界崇信,还一里,有奇石,泉鸣林蔚,憩者赏心。”

肇建

龙藏岩始建于唐朝末年,初名龙藏庵。其始建,传说:

紫云山脚下有块数丈高的岩石,岩石下有个幽深静谧的石洞,岩石后面有一排3人合围大小的古樟树,枝繁叶茂,参天耸云,遮天蔽日。唐代,有对汤氏夫妇出于好奇,攀爬在岩石上,并在岩石上小解。突然天黑地暗,岩石崩裂,汤氏夫妇下不得身来,料想是触犯了神明,遂赶忙下跪,闭目合掌,忏悔许愿:“若岩石能再度合上,容夫妇下得身来,定建造庙宇,供奉神灵。”话毕,岩石神奇合拢,只留些许间隙,夫妇得以下来。惊魂稍定,汤氏夫妇便四方筹集善款,并说服相邻王、郑、余姓3社里,***同在岩石前空地上建造寺庙,以还心愿,名龙藏庵。时至今日,在寺庙中厅右畔仍供奉者汤氏夫妇雕像祭祀。

龙藏庵落成后,当夜突然狂风大作,随着一道金光闪现,一个金色香炉悄然飘落在庵边的大岩石上,人们认为这是天降祥瑞,忙焚香叩谢。但一年后,不知为何,金香炉突然飞走,然后飞来一个银香炉,落在石巅上。再过一年,银香炉又突然飞走,又飞来了一个瓷香炉,人们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忙焚香祈愿,希望佛祖保佑,消灾避难,使香炉不再飞走,从此瓷香炉再也没有飞走,遗留至今。后来,人们称此山峰为“飞来峰”,也叫“飞来石”。

沿革

宋代,名僧陈普足(昭应祖师、清水祖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曾在龙藏岩附近飞炉峰大岩石下面的岩洞里修炼,说经论道,并广施善行,济世利人。因此,明代,有人在岩洞设立佛龛,供奉昭应祖师。如今岩壁尚残留着一溜当年的红砖。

清·康熙间,“三乡”(石盘、云山、湖岭)村民重修龙藏庵,改名龙崇岩;同时约定:“为励志后人,凡中举者或任县级正堂及以上者,可为寺庙撰写永久性对联。第一个中举者可将对联题置于中堂,以后中举者依次排列题之,以此作为乡里宗族的荣耀。”

乾隆廿五年(1760年),半岭余邦彦在“三乡”中首中举人,后来任闽侯县令。余邦彦回乡省亲时,根据原先的约定,乡人提请余邦彦为龙崇岩撰写永久性对联。余邦彦取“藏龙卧虎”和“龙藏紫云”之意,建议将龙崇岩改名龙藏岩,并撰楹联题置中堂:“龙藏紫云间,牙爪隐现,增神光之有赫;炉飞岩石上,香烟叆叇,畅佛国之长春。”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坑郑重考中举人,成为“三乡”第二位举人。事后,他也根据原先的约定,为龙藏岩撰写第二幅永久性对联:“危石构洞天,好向石巅寻胜迹;紫云呈福地,应从此际认龙藏。”

余邦彦和郑重的两幅对联至今留存。

1949年(己丑年)重修,因村民不慎,寺庙遭火焚,然昭应祖师真身佛像完好无损,留存下来。

相传,在寺庙重修前,龙藏岩的最后一个主持和尚是释云开。释云开曾梦见昭应祖师脸上有汗珠,后来祖师又托梦给他,授意其办理一些事宜,并交待:“人若不和,欲上太湖。”但是云开和尚却没将此事放在心上。后来因修建寺庙需要很多木材,主持修筑的木匠东来便就地取材,砍掉了岩石后的一棵樟树。后来东来忙于其他事物,对寺庙的修建疏于监督,最后因木工用火不慎,引来一场大火,寺庙一夜间化为灰烬。在寺庙焚毁后,东来和尚才恍然大悟,后悔没把昭应祖师的托梦梦当成一回事,最后只能怀揣经书、岩志回老家黄柏,以指望日后重建龙藏岩。

多年后“文革破四旧”,有人逼云开和尚交出经书、岩志,云开和尚自寺庙烧毁后常怀负疚之心,面对突如其来的运动,拒不交出,最后在威逼声中坐在椅子上仙逝。

2008年,紫云山旅游风景区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列为全县七个重点旅游风景区开发项目之一,龙藏岩寺庙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2009年,海南国运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土龙与信士杨福山捐资400多万元翻建龙藏岩。同年9月,经县民族与宗教事务管理局批准,成立安溪县龙藏岩筹建委员会,从而拉开龙藏岩重建工作序幕。2010年8月,吴土龙再次捐献300多万元,建设大雄宝殿、钟鼓楼、六角亭等配套工程。主体工程于2010年12月底完工。

规制

龙藏岩寺当龙藏岩石壁下,前临危箐,后倚青山,有护国之幽而无逼甚,有朝阳之垲而无其孤,为中正地。

龙藏岩总占地面积2.5万多平方米,建筑7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有门神殿(前殿)、观音殿(中殿)、祖师殿(后殿)、厢房、钟鼓楼、六角亭等。祖师殿供奉昭应、惠应、显应3位祖师。

寺中至今留存大量明、清时代的文物:

所供奉的昭应祖师檀香木真身佛像,出自明代名家之手。传说选材时,龙藏岩、清水岩、泰湖岩所选木料为同一棵檀香木,聘请同一师傅雕刻而成。

龙藏岩附近飞炉峰大岩石下面陈普足修炼的岩洞洞口,有一口古钟,钟上有“龙崇岩乾隆戊子年铸三乡等众仝立”等铭文。“乾隆戊子年”即清·乾隆卅三年(1768年)。此古钟原置于龙藏岩寺内,1949年寺庙遭焚毁后才移至此处。

此外,保存有大量宋代古瓦,及众多雕刻精美的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