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课件

#课件# 导语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音乐的兴趣。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下面是 考 网整理分享的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景

 一、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二、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春水》

 2、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

 3、音乐知识:切分音

 三、教材分析:(略)

 四、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歌唱表达对春天的爱

 五、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的运用

 六、教学准备:电子琴磁带视频

 七、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1.《小鸟小鸟》是故事影片《苗苗》的插曲。曲调欢快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歌曲为6/8拍,二段体结构。给人以明亮、轻快的感觉,展现了少年儿童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祖国明媚的春光里自由飞翔欢乐幸福的形象。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欢乐的情感。

 2.春天,象征着美丽;春天,象征着生命。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万物苏醒,生机勃勃。春天,它又是许多的诗篇、绘画和乐章中赞美的对象。《致春天》这首钢琴抒情小品就是挪威十九世纪作曲家格里格谱写的春天的颂歌。

 乐曲的一开始,在右手高音合弦模拟出的流动的感觉的引导下,左手弹奏出清新、舒缓的主题旋律,让人彷佛看到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景色,大地上到处充满了生命的勃勃生机;中间段低沉并且旋律逐渐急促,略显灰暗,似乎在告诉大家,在春天降临的过程中,并不都是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有春寒料峭,阴风阵阵的日子,但春天是不可阻挡的,所以在乐曲的最后部分,我们又看到了战胜了严寒的春天,为我们勾勒出明媚的阳光下的大地为渐渐茂盛的青草和朵朵绽放的鲜花所覆盖……

 尾声是一连串的分解和弦,清澈、明亮,花蕾初绽,色彩缤纷,引起人们对美好春天的多少无穷遐想。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2、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体会身边的春天用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表演《小鸟、小鸟》

 二声部做到声音协和。

 休止符即空拍在歌曲中的演唱方法

 注意解决六度音程大跳的音准

 教学过程:

 一、聆听《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

 (1)设问:“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

 (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格里格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2.初听《致春天》。

 (1)设问: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吗?

 (2)教师可适时指导,如听第一段的主题片段,以及第二段再现主题的片段。还可帮助学生听辨第二部分的低音区的伴奏片段等,以降低学生听赏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听辨三段体的不同情绪的音乐表现。

 3.复听《致春天》。

 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的表情或微小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4.完成教材中的书面作业。

 (1)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说明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曲调相同但情绪不同。

 如用同样的线条,可以用线条的粗细表达其热烈的情景。还可以根据想像在图形谱上添加其他的图画等。

 (2)完成方格框内的选择--曲调高、低与情绪的平静、期待、热烈。

 5.三度(欣赏)创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即兴表演对春天来临时人们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能表达出来。不求动作和舞姿的优美,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他们对春天的向往的心情。

 二、表演《小鸟小鸟》

 1.生态环保导入。

 设问:

 (1)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加以保护。

 (2)你能说出描绘春天的成语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暖花开,莺歌燕舞……)

 2.聆听范唱《小鸟小鸟》。

 设问:

 (1)歌曲是几拍子?说出该拍号的含义?(复习6/8拍号,该拍号在第9册第1课讲过。)

 (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

 设问:

 曲调每一乐句有什么规律?每起句的第一拍有什么规律?(弱拍起唱——第六拍起唱)

 (2)先学第一部分(第一乐段)。

 a.教师范唱。

 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相似的地方?

 b.在教师指导下用6/8拍指挥图式,跟着教师的指挥放慢速度视唱第一乐句(2小节)。

 c.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其他三个乐句(每句2小节)。

 d.按教材要求,画出该三个乐句的图形谱,找出相同与相似的部分。

 e.按曲调的起伏,有感情地唱好第一部分曲调。

 (3)学唱合唱部分(第二乐段)曲调。

 a.教师分别范唱两个声部的曲调。

 设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b.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先学唱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2小节)。注意第一声部六度音程以及第二声部的四度音准。

 c.分声部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

 d.合唱合成。要求学生能相互倾听对方的声部,做到和谐。

 4.学唱歌曲

 (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悦、活泼的情绪。

 (2)用“la”唱全歌。注意合唱部分的和谐;注意用稍快的速度表达喜悦的心情;注意每句的休止符,要唱得“藕断丝连”状,以表达欢乐的情绪。

 (3)填入歌词要唱得更有感情。

 5.表演歌曲。

 在完成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表演歌曲的处理意见,如:演唱形式;编配打击乐;伴舞;小品表演……进行二度创作表演。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三、课堂小结

 进行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2.学生二声部训练还有待提高,多加训练,唱多几次明显感觉好多了,但还是不太稳,要求老师带唱,请学生下课之后再去找找还有哪些描绘春天的歌曲和乐曲。

 四、课后反思

 现在新教材都很注重合唱教学,这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所以在教学时切不可加快速度,要循序渐进,之前要做些音程的练习,特别是相近的几个音。

《欢乐的春寨》

 教学内容:

 一、歌曲《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

 本课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巴塘连北京》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初步了解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

 2、培养学生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热爱少数民族音乐;

 重点、难点: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区分;

 教学过程:

 一、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听完之后请你告诉我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演奏的乐队事中国民族乐队海狮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形式是合奏还是独奏?

 二、到底是什么喜讯从北京传出来呢?大家都是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在1976年又一个重大喜讯从那里传出来,“四人帮”被打 倒了,*结束了,人们听到了这个喜讯之后是怎样的一个心情呢?从音乐里我们可以听出,下面完整的欣赏一遍乐曲。

 三、用手指来告诉每个段落的进入。

 四、乐曲中哪段最有力,哪段最抒情?

 五、跟着哼唱这两段旋律;

 六、这里还有一首和北京相关的歌曲《巴塘连北京》,一起来学唱;

 1、认真聆听歌曲范唱;

 2、一起用2/4拍来指挥;

 3、老师范唱中间比较难掌握的节奏;

 4、学会歌曲之后加进几个藏族舞蹈的简单动作,边唱边跳;

 课堂小结:学生边唱边跳的能力有限,以后还要多进行这样的训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迷人的火塘》欣赏《阿佤人民唱新歌》

 教学目标:

 一、简单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音乐风格。

 二、了解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变化。

 重点、难点: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同学能说出多少个少数民族?

 二、今天我们要学唱的这首歌曲你能从歌词里听出是哪个少数民族吗?X

 三、聆听歌曲范唱;

 四、你知道火塘在侗族同胞那里象征着什么吗?侗族同胞在喜庆节日的晚上,生起篝火围坐在火塘的四周唱歌跳舞,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憧憬,火塘象征着欢乐的时光。这就是侗家的风俗。

 1、老师范唱。

 2、重点演唱第四乐句(即第7、第8小节),引出切分节奏;

 讲解书上XXX是什么节奏,请同学们把它和前面学过的节奏对比一下,他们之间有相似点吗?

 3、唱歌词,老师可以在学生唱好了第一声部的时候,加入第二声部的演唱。

 4、带领学生唱第二声部,尤其注意第二声部进入时的节奏,休止两拍,把能唱第二声部放在一组,剩下的同学唱第一声部,老师也带唱第二声部。

 5、今天我们除了了解侗族的歌曲之外,还要去另外一个少数民族那里看看,听听。

 6、聆听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

 在我国云南省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有彝族、傣族等,在云南的西盟、沦源等地居住着另一个少数民族——佤族,他们世世代代在那里狩猎、耕耘,他们的音乐与他们的风俗一样古朴、粗犷;

 7、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热情、欢快)

 8、歌曲最后的江三木啰是佤族的语言,表示欢乐、友好的意思;

 课后反思:同学们对少数民族了解甚少,还要扩大这方面的知识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