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
听说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的时候是2011年。刚刚结束了一段不怎么上得了台面的纠结,处于一种消极的自我否定和极度缺乏安全感的阶段。给自己找了个学习的借口,在异地他乡边上班边学一个跟原大学专业完全不搭轧的专业,甚至是跟所做的工作都联系不大的专业,从大一念起,每天认认真真上班,做超出本职工作的很多事情;小小心心上课,因为第一次用非母语学习,很多东西生怕错过了。日子排的满,可是心里的空洞还是时不常的让自己茫然不知所措。
适逢一个公司同事在这边出差,我们一开始在咖啡厅碰到会闲聊两句,后来熟了就经常下班后出去到处逛,继续闲聊。有时候周末就开车去国家公园,找个地方徒步或者露营。真不是为了拍照片或者参观名胜古迹,纯粹就是聊天,开车聊,走路聊。有时候也奇怪,明明两个文化背景相差这么远的人,英文都非母语,居然可以有这么多话说。天南海北,从哲学宗教到家庭琐事,什么都能认认真真煞有介事的说上个把小时,说到不懂的东西就直接google,两个人一起读,读完之后谈想法。那时候的很多讨论在今天看来真的是挽救了我的自信心,重塑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的影响了我之后的人生。也不是说现在我就是万事通了,只是视野开阔了,更包容了,也学会了为人处事的原则。
这一切都与爱情无关。后来他调去别的国家了,我也恋爱了。偶尔会通邮件,还是聊,大小琐事。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过对方的转换变成不一样的角度,再平常的事情在相互的讨论中就变得有深度了,心境也会变得平和开阔了。简单的说,我发现自己变得认真了。认真地听取和学习每一条信息,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回复,认真地过日子。浮躁不见了,匆忙而致的消极也不见了,不再为了消磨时间而做事,遇到再大的事都学会了深吸口气,看清自己需要什么,别人需要的是什么,别人需要的我能提供多少的帮助,最大限度的帮助别人,同时做到自己的最好,不留遗憾。特别幸福的时刻就是自己回想做过的决定和做过的事,有自豪感,因为那样的时刻,是自己全心的、认真的经历过的。即使结果是令人伤感的,痛心疾首的,惨不忍睹的,那样的感觉也是真实的,允许自己狠狠地放纵这样的情绪,然后睡一觉,醒来又是一天。新的一天,根据这一天的情况,重新定位自己,过好当下的这一天。这样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有进步。回头看,生活始终是真实的,美好的,充实的。
废话就说到这儿吧。回到题主的问题。
2011年那个同事调走后,邮件提到这两部电影。他说他是在飞离我所在城市的飞机上看到这两部电影的,很感慨,推荐我去看。我找来找去,只在一个偏僻的网站下到了这两部电影(有谁知道哪里可以在线观看的可以给个链接吗?)。第一部,Before Sunrise还打不开,有些气馁的打开看了第二部,Before Sunset。当时的第一感觉,熟悉。并不完全是指对对话的内容或是场景的熟悉,只是说,对他们的交流方式很熟悉,很窝心的想到了我和这位同事的交流方式。天马行空,想到什么说什么,说到什么都是对方感兴趣的,对方的反馈又提供了不一样的见解、注入新的讨论空间。喝咖啡,上游船,用车把Celine送回家,其实都不是目的,甚至不是刻意的发生,只是刚好在那样的时候,突然想那样做了,于是就发生了。故事依然是围绕两人的对话展开。其实,在我看来,对话的内容本身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这种对话,两人之间不用点透的默契和吸引也在慢慢的深化。我随手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刚好落到你的眼里就变成了舒适和自在的默契。我不需要刻意,刻意做的,换来的是了然于胸的熟谙和恰到好处的谎言,化解尴尬,加深感情。想哭我就哭了,想骂我就骂了,并不是横加指责,只是相信你会了解我不是在无理取闹,只是在用这样一种方式传达我的思念和担忧。磁场(抑或是气场?)这种东西很难说,大概就是所谓的“感觉对了”吧。言语和肢体的交流只是通过其他方式加深这样的感情,建立更深的信任。反过来,更深的信任会让人能更认真地对待对方的每一句话,更多的欣赏和感激(appreciate)对方,这种“对的感觉”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忘记在哪里看过的话了,说是好的文艺作品(文字、画作、音乐或者影视)就是能引起受众***鸣的作品。作品的深意是见仁见智的,可能原作者想表达的和每一位受众接受到的都是不同的。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觉看到了自己的故事,可能没有那么唯美,但是电影中主角间的感觉正是我经历过的,所以这样的***鸣让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爱情不能当饭吃,每人都在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突如其来的感觉不是可以计划的,生活还是有自己的轨迹,遇到转折点的那一个瞬间是不会意识到自己处在那样一个转折点的,只能在认真地经历过之后,顺应内心做出当时可以做出的最好的决定,然后回过头去看,才会产生那种“啊,我就知道”的感慨。再说了,其实不是所有的感情都可以归结为可以开花结果的爱情,不是吗?
又扯远了。Before Sunset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感,所以当听说续集Before Midnight出来以后,找了很多影院(在我这里不是每家影院都放这类文艺(小制作?)电影的),很是激动的第一时间跑去看了。出来之后不淡定了。那个独立的Celine呢?那个耐心包容的Jesse呢?那个含蓄的优雅呢好吧,确实是在结尾处,两人还是本着要在一起的心和好了,可是大段的争吵让我心里感觉拔凉的。看到有人的评论,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记得Jesse在吵架时也说了这样的话。也许这就是Jesse和Celine的真实吧,可是我看了之后却有种对美好现实的毁灭感。话说得太多了,话赶话就把本心给遮掩了。Celine是要强的,工作的事情是很重要,但是孩子的责任对她来说也很重要,事情叠加在一起,烦躁和钻牛角尖的时候就难免会出现,Jesse不会不了解。同样的,Jesse作为一个小有成绩的中年作家,事业上难免会有压力,与前妻和儿子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处理得很好,各种烦恼也会时常涌到一起,Celine也不会看不到。但是太亲近的两个人,面对各自的问题,自己的问题都没有办法处理得当,心里上又对对方存了理所当然的轻视,当然没办法帮助对方解开心结解决对方的问题。在电影的最后,回到码头,Jesse装作不认识,放下身段求和,然后相当于吼出自己的想法,Celine总算是听进去了,别扭归别扭,她还是意识到自己是愿意跟这个男人在一起的,于是继续使用惯用伎俩,伏低缓和了气氛,镜头拉远,电影结束。这样的结尾其实仍然是延续了前一集的手法,open ending。在我看来,问题其实根本没解决,也没有要解决的迹象,他们大概还要吵很多年吧。伤心。
就这个电影跟我那个同事讨论过。那时候他兴奋的告诉我他那个国家也有上映,不知道我推荐部推荐他去看。我纠结了一下,最后给出的答案是不推荐。对我来说,因为第一集没看,仅仅是第二集已经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感觉生活是美好的,充满惊喜的,虽然不是时时事事都如所愿,但总会有希望的,因而对第三集充满期待。看了第三集,真实归真实,场景和对话感人的也不少,即使是争吵的场景也能能看出两人是相依相伴一路走来的,但是两位主角的那种相对消极,得过且过和被生活琐事缠绕的心让我看完之后很难过。在第三集里,我看到的希望不是说没有,只是太少了些。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坐在酒店的沙发上,Jesse把红酒打开,给两个人各倒了一杯,熟稔的那种默契感开始浮现,但是一下下,仅仅是一分钟不到的时间,两人说着说着那样的气氛又不见了,又开始互相指责。想必是压抑了很久了吧,可是说那么多还是有点过了吧?距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半年多了,现在想到这部电影还是会感觉压抑,胸前压了块大石样的喘不上气。闷。为什么两个人会把矛盾激化的这种程度呢?话说7分然后让时间去消化那些失落和伤心不好吗?一定要话赶话到那个份上呢?唉。
对我那个同事来说,前两集太美好了,他对第三集的期待很高。因为工作的原因,他现在独身异乡,家中也有各种问题,偶尔会感觉压抑。我跟他讲的是,如果期望第三集延续前两集的阳光美好和正能量,那就不要去看第三集了。但是如果同样问题换了其他人,仅仅是为了看电影,或者是基于对Jesse和Celine两个人的发展有个交待,那么第三集还是值得一看的。电影本身还是真实的,故事性一如既往地强,小对话也能发人深思,希腊的风景也是没话说。没有前两集积攒下的期待,可能会更多的欣赏这部电影本身。所以同意Frank Lee和Babyface所说,倒着看可能会更好。
难过归难过,我不后悔看了这部电影,毕竟,难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体会伤感怎么能了解和感激甜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