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说变就变,生产口罩这事靠谱吗?

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数亿人的神经,在这场无硝烟的抗疫之战中,汽车业表现出很强的行动力,截至目前已经有超70家企业捐款捐物,总额超10亿元。

但是仅靠捐赠无法解决口罩等医疗物资短缺的问题,国内口罩生产仍然难以满足庞大的需求。鉴于此,部分车企都通过改造工厂来生产口罩,包括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广汽集团等。对此,想必大家都有疑问,跨行如跨山,车企生产口罩的难度有多大?它们加入后能解决医疗物资紧张的局面吗?

转产口罩的难度有多大?

车企转产口罩,最重要的一点是践行社会责任,这是企业精神所致。另外,在制造上,医用口罩生产技术的壁垒也不高。

从构造层面来看,一般医用口罩由3层材质构成,贴近肌肤的内层为普通卫生纱布或无纺布等亲肤材质;中层为超细聚丙烯纤维熔喷材料层,用于隔离过滤;外层构成则是无纺布或超薄聚丙烯熔喷材料层,用于抑菌。其中,聚丙烯材料与汽车的隔音棉原材料相同。

此前由于此前临近春节,相关生产企业绝大部分已停产放假,工人返乡、原料停供、物流停运,以致口罩供应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不过疫情爆发后,相关企业已恢复生产。除了这些医疗物质厂商供应材料外,中国石化等企业也纷纷提供熔喷无纺布等材质,愿意为缺乏原材料的口罩生产商送货上门。也就是说,目前原材料已经不是制约口罩产能攀升的瓶颈。

另外,口罩的制造过程对于车企来说也不是难题,因为口罩的自动生产线采用成卷的无纺布,自动切割成口罩的外形,叠压后焊接耳带,经过消毒等程序包装成品,全过程均为全自动化。而汽车制造过程同样需要切割、叠压和焊装等工序。

其实在医用口罩生产过程中,主要难点是拥有生产资质和专业的生产环境。

疫情之下,各地相关部门纷纷对资质审批开放了绿色通道。至于生产环境,在医用口罩生产过程中,不仅需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还不能被灰尘等细小杂物污染,并且进入车间的人员必须穿上无尘连体服和通过自动风淋门,这些要求与车企生产基地中的涂装车间工作极其类似。

车企相比其它企业有何优势?

原材料、生产资质、技术门槛都不是问题,那么在社会急需口罩的情况下,车企转营生产口罩也不足为奇。另外,与其它企业相比,车企跨界生产口罩在人员、资金、技术储备、特殊生产场地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优势。

因为汽车业是综合性产业,各领域产品的最终成品大部分都和汽车相关,并且广汽、比亚迪等车企还有较强的制造能力和工业基础,它们在运用全球布局优势采购储备物资的同时,还可以借助自身在生产管理、技术输出等方面的能力,打通原材料采购、设备制造、产品生产等全产业链,从源头增加资料物资的生产供应。

比如上汽通用五菱,它就是通过上游供应商将公司原有的无尘车间直接改造成口罩生产线,而口罩的原料也是由原供应隔音棉等汽车内饰的供应商提供。至于比亚迪更不用多言,它的业务范围触及多个行业,拥有长期合作稳定的上游原料资源,原材料和生产技术准备等方面有很大的保证。

实际上,车企转营生产口罩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受车市销量持续下行影响,部分车企存在空闲产能,这能让它们有更多的条件投入口罩生产,即便正式复工也不影响汽车的正常生产。

车企加入是否有助解决口罩荒?

在产量方面,上汽通用五菱表示会设置14条口罩生产线,其中4条为N95口罩生产线、10条为一般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届时日生产量或会达到170万只以上。而比亚迪规划医用口罩产能高达每天500万只,同时还每日生产5万瓶消毒液,计划在2月17日开始出货。也就是说,在车企跨界援产后,仅比亚迪和上汽通用五菱两家企业就将额外贡献670万只口罩日产能。

关于日产量670万只口罩的概念,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根据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公布的显示,2018年全年我国各类口罩总产量为45.4亿个。而在日产量方面,工信部公布的数字是我国具备一天生产2000万只口罩的能力,当中还包括对隔绝病毒没有太大作用的海绵口罩、活性炭口罩、毛线口罩等。

可以看到,比亚迪和上汽通用五菱两家企业生产的口罩量在社会里占有很大的比重。虽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的口罩需求,但带来的帮助是相当可观的。更重要的是,这两家车企树立了示范作用,宣布转产口罩后,广汽集团和其他企业也纷纷表示加入,整个汽车业都在努力为社会作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月11月,广汽集团已成功安装调试首台口罩生产设备,在本月底将制造完成30台。而上汽通用五菱的改造工作和生产准备工作均已启动,计划在本月完工。相信在不久后,医疗物资紧缺的局面将得到极大缓解。

疫情到来后,车企们纷纷挺身而出,继捐款捐物后,又改产口罩、消毒液等医疗物资,不仅有效帮助社会缓解物资紧缺的窘境,也充分展现出车企强烈的社会责任和强大的综合制造能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