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成为主导的当代电影创作中,你认为电影人应该如何保证收回?

市场繁荣引发资本狂欢

早在10年前,资本就开始悄无声息地进入影视行业,从投拍电影,到投资院线,再到影视公司上市。如果说当年资本在电影行业只是小打小闹,那么现在资本对电影行业的介入,则是全面的——从内容到制作,从营销到发行,几乎所有环节,都能看到资本的影子。

就具体电影项目的运作而言,资本介入电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保底协议”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在资本进入后,“保底协议”从以前的买断发行演变为多层收益结构,比如《美人鱼》《我不是潘金莲》都曾签署“保底协议”,投资方可以从资金、渠道、资源、片酬等多种方式入股,通过预估票房进行风险投资。“基金发行”也是资本介入电影的一种常见的方式,比如和和影业就以这种方式完成了对《美人鱼》的注资,而该公司原本是私募基金和信托公司。在《港囧》项目中,徐峥以个人服务和知识产权代替现金进行入股。在《叶问3》的投资方名单中,则出现了十余家P2P互联网借贷公司。此外,资本对赌、股权投资、抵押融资、影院证券化等资本运作方式在电影市场也层出不穷。可以说,在电影圈,资本的花样越来越多,玩法也越来越多。

从宏观方面看,影视公司一波又一波的并购上市,演绎着跟大银幕上一样精彩的故事。2015年A股市场跟影视相关的并购多达76起,涉及资本2000亿元,这一惊人数字的背后,聚集着大批坐拥雄厚资金、市场嗅觉灵敏、善于资本运作的资本推手。此外,越来越多的行业外公司也抛出跨界方案,加入到影视圈的资本狂欢中。比如,岭南园林在4月宣布进军影视业;以技术开发、咨询为主业的捷成股份以5.25亿元购买星纪元影视文化传媒公司25%的股权;还有阿里巴巴、百度、苏宁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启动新项目,以“互联网+”的模式加入到电影投资大军。

资本的不断注入,带来了电影产业格局的巨大变化,传统电影巨头也开始加大注资力度,比如华谊兄弟在2015年内发起三起收购案,万达也收购了重庆世茂的部分股权。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吸引了资本的介入,资本的流入又使得电影产业对资本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资本介入导致行业骤变

从电影发行方面看,从2015年开始,很多电影行业以外的公司涉足发行业务,出于完成对赌协议、资本融资等目的,一些公司不择手段地对电影票房进行金融化运作。《叶问3》出现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问题,就是因为多家上市公司、电影发行公司、金融信托公司、P2P公司都参与到了电影发行中,资金杠杆一再加码,发行方因此铤而走险,与部分影院联手,利用后台操作,借拉高票房来抬高股价,以实现电影票房资产的证券化。票房和股价的紧密关系,使得电影变成了一种“理财产品”,被推入到复杂的金融利益链条中,成为资本 游戏 的傀儡。这种资本运作方式严重干扰了电影市场,伤害了电影产业的整体信誉。

从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来看,资本的流入确实会带来电影作品数量的激增,但在“一切向钱看”的氛围中,能不能吸引眼球、好不好卖成为投拍的唯一标准,那些艺术电影、独立电影的地位则更加边缘化,电影市场上因此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同质化问题。比如,博纳影业计划在2015—2016年推出28部题材各异的新片,影片的导演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腕”,但这28部新片全是商业片,没有一部艺术电影。随着资本的扩大化发展,未来或许会出现巨头公司作为出资主体,专业艺术院线跟投融资的新模式,但前提是影片能兼顾商业和艺术,并且有较优的回报前景。

电影人莫被资本牵着鼻子走

资本是把双刃剑,如何利用这把双刃剑,是每位电影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信息透明、尊重版权、数据精准的市场环境是电影产业 健康 发展的必备要素。可目前的国内电影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电影是由行业外的热钱进行投资的,这些热钱流动性很强,很大程度上具有“玩票”和“赌博”性质。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电影资本市场的监管,对于扰乱电影市场的问题,如“票房造假”,要坚决打击。

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2015年开通了官方微信号,对于偷漏瞒报电影票房的行为及时曝光,就是规范电影市场的一次有益尝试。行业外的热钱投资多带有“赌博”性质,流动性很强,电影制作方对这些资本要谨慎对待,要尽量寻找更多的良性资本支撑,因为良性资本能给予电影更宽松的创作空间,让电影人静下心来专心创作,从内部拓展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在版权方面,美国早已将版权切割并证券化,电影票房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形成了DVD、品牌价值、衍生品三足鼎立的局面,这让投资者可以连续获得投资收益,形成了资本的良性循环。中国电影人可以借鉴美国同行的这一经验和做法。

艺术永远是艺术

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电影时代,电影人该如何守住内心?

影片既赚钱又保持高水准,这分明就是想立牌坊的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