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人格之六型的小故事

故事一:

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林

(化名)

被老师要求端正坐姿,

双手要摆在书桌上,

不能乱动。

但小林一会挪挪身体,一会蹲到桌底下,当这些都被老师禁止后,小林开始和旁边的人

聊天,当然最终也被禁止了。最后,小林一声不吭地盯着同桌同学的头发,突然把嘴里

含着的口香糖粘在同桌同学的头发上。

于是小林被贴上“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

类型的标签,直到他遇到一位心理学专家后,标签才得以卸下。

故事二:

有一对夫妻吵着要离婚,妻子抱怨丈夫没有把她放在心里,从来不花时间陪她,一

整天都到外面跑,

已厌倦这样的生活。

在一位婚姻家庭治疗师的帮助下,

两人重修旧好。

故事中的心理学专家和婚姻家庭治疗师也是一名九型人格的导师—蔡敏莉老师,

老师运用九型人格让

故事一

中的老师重新认识了小林小朋友,也让小朋友自己重树信

心,重拾快乐;让

故事二

中的妻子与丈夫互相了解、接纳进而包容。

故事一中的小林是九型人格中的

7

号活跃型,

或者是开心型,

一切让他开心的他都

做,一切不开心的觉得闷的事情他都不做,让小林端正坐在课室里,对他来说实在是太

闷了,他只好一会动动身体,一会钻到桌底下。当这些都被禁止后,他只好选择“嘴巴

动”——说话,只要有人在,他可以说个不停。当嘴巴被闭上后,

7

号小朋友开始发挥

想象力,天马行空,他喜欢做实验,不管是拿自己做实验还是拿别人来做实验,于是他

想,“咦,这个同学的头发很长喔,如果把口香糖放在头发上,能不能粘住呢?”然后

他就开始了他的实验,

最终被贴上了“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标签,

正如蔡老师

所说,其实这些只是

7

号孩子的特性而已,

7

号的人天性如此。我同时想到,目前很多

家长、老师等都在那样的情况下,以为孩子出现了什么异常的行为,于是贴上了很多类

型的标签,如果家长、老师等都了解不同性格类型孩子的心理状况以及行为特征,或许

就不至于那么多“误判”,那么亲子关系会顺畅很多。

故事二中,妻子的副型是“一对一”,丈夫的副型是“社交”,妻子喜欢沉浸在一

对一的亲密关系中,

其关注点和精力会跟随所有涉及亲密关系的事务,

如跟特定的人维

持亲密关系、性关系、个人魅力、亲密感、结盟及融合等,表现在夫妻关系上,这个特

定的人就是其丈夫。而丈夫却是社交型的,是群居动物,他的存活有赖于社会体系和团

体的作用,喜欢在团体中建立友谊,注重同伴和友好关系等。这类型的人专注焦点和精

力会随着所有牵涉到生活圈和团队的事务,如在团队中的角色与地位、社会接受度、归

属感、参与感和友谊等。那么妻子喜欢跟“特定的人”一起,而丈夫则喜欢参与到团队

当中,

当他们相互能理解到各自的性格特征后,

那么就多了一份尊重,

尊重自己的个性,

也尊重别人的不同;也多了一份理解,理解自己的不足,也理解别人的错误;同时多一

份宽容与接纳。蔡老师相信九型人格中,讲述的人的天性,天生的性格,而不是后天培

养的个性部分。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后,就可以有相应“双赢”的措施,关系就变得更加

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