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观是什么意思

1、佛教中中观的意思是最中或至中。谓中观学就是系统的介绍法性空慧宗也就是般若系思想的学问。龙树在《中观论》中,以至中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等二边,又称八不中道。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观。所

2、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观,以此来评破外道与小乘部派等其他学派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极受重视。中观的修行者,通常也会以此二十四观为主题来进行观想。

3、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中观派发挥了《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

扩展资料:

佛教中观学的背景:

1、因为般若系经典包括大般若经,小品般若,金刚经等等是佛说的,主要是阐述如来藏本来不生不灭的总相智的(唯识等主要阐述别相智),但是对这些义理玄奥的经典进行阐述的影响最大的是佛灭度400年的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主要著作,也可以说是他的根本著作叫“中论”。

2、中论是以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为中心的。后来随着大乘的兴盛,龙树菩萨的影响增加,所以中观学基本上泛指阐述般若思想的主要论著了。

3、《佛教哲学概览》中讲 “缘起性空”,即后来的中观学。早期大乘佛教的中观学核心思想“缘起性空”指万法处于相互依赖的缘起之中,万事万物皆有联系,皆有心性之根,故没有常住不变的自性(性空)。

4、一方面批判了小乘佛教中实体主义倾向,回归到原始佛教的缘起本意,另一方面,通过涅槃与世间皆空的观念,为大乘菩萨道的入世利他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