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的童年:世界级导演镜头下的成长与怀旧
他的电影就像一个古代电影玩家发行的电影一样,具有怀旧感和时代感。你可以在里面找到一代人的故事,也可以找到自己流传已久的故事。
台湾作家吴念真在纪录片《侯孝贤的肖像》中评论说,《童年》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民族电影”之一。我的理解是,吴念真在说这部电影具有“中国情感表达的元素”,它充分发挥了中国的意蕴,将“乡愁”和“成长”的主题推向了更高的艺术水平。
让我们来分析这个怀旧的童年故事-
作为侯孝贤导演的御用编剧,朱天文在谈到童年时提到了影片中小男孩小啊陪伴祖母回大陆的场景。这一幕是影片前半部分最感人的部分。对话不多,中间穿插了很多空镜头,但却描绘了一个远离家乡的老人对家乡的无限怀念。她总是喊着回大陆,几乎每天都朝着广东的方向走,但她永远找不到回大陆的路,但没有人想揭穿她的梦想...
为什么这一幕如此令人难忘?就像电影史上无数经典场景一样,侯孝贤在那个下午耗尽了老人的思乡之情、孤独之情和漂泊之情。那天下午,老祖母很少和她最喜欢的孙子说话。这就是侯孝贤空镜头的力量。
《童年》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中穿插了大量的空镜头。实际上,所谓的空镜头并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镜头,而是一种叙事方式的表达,其中也使用了安静的风景进行叙事。
例如,在电影的开头,有三个空镜头。高雄县政府宿舍的招牌,榻榻米式的简易客厅,父亲的小书房。这一连串的空拍就像是一个老人记忆的前奏。在缓慢的长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破旧的标志,有时间痕迹的椅子,以及具有时间感的藤椅。这里没有一个人,只有一个场景之间的片段,这足以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
当导演讲述故事时,你还会发现“空镜头”是一种叙事气孔,它将琐碎的童年记忆一一串联起来。
电影的29分20秒,下起了暴雨,镜头一直在那棵在风雨中摇曳的大树上。大约3秒钟后,镜头转向小啊的家。
在这一幕之前,是关于阿晓在学校的调皮行为和阿晓回家看到父亲咳血看病的场景。
空镜头之后,叙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小啊的母亲告诉她的兄弟姐妹,父亲的工资太难养活这个大家庭,她希望她的兄弟不要去大学当老师。而且我姐说家里已经有一个师范生了,阿忠就不用上师范了。其实这句话也暗示了后续的剧情,姐姐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因为姐姐一直为此后悔。
在电影的大约79分15秒时,外面下着大雨,在电影内容中,小啊在唱歌发泄她的抑郁。我妹妹要结婚了,她妈妈把首饰递给她妹妹,告诉她婚后的生活。镜头一转,餐厅里空无一人,只有台风在呼啸,树木在摇曳。这是离别的悲伤,也是人间的悲喜。
在影片的124分33秒中,小啊的母亲去世了,几个兄弟姐妹抑制住了悲伤的情绪。小啊忍不住哭了。当悲伤的气氛变得凝重时,镜头慢慢转移到外面。大雨之下,那棵大树还在风雨中摇摆。这时,这一幕已经不是原来的全景了。导演只展示了树的上半部分,这可能暗示着尽管这棵树枝繁叶茂,但父母已经不在了。这个空镜头再次表现出无限的悲伤。
为什么说侯孝贤的这部电影有浓浓的“中国味”?可能是这些空镜头有一种朦胧的诗意感,就像中国唐诗的天气,只是魏的诗。虽然他们已经消失了,但他们都还活着。中国文化中常常有一种“空”的意境。王国维曾说宋词中也有“无我之境”,但侯孝贤将这一意蕴展现在他的电影中,并用视觉语言以另一种形式进行了阐释。
我们知道,对于电影来说,内容和情节很重要,但形式同样重要。所谓电影形式包括剪辑、镜头的使用以及节奏、色彩和配乐等外在形式。
侯孝贤导演的这部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固定的长镜头。以这种方式讲述故事使他的电影具有深深的怀旧色彩,在宁静的镜头下是对时间的记忆和追忆。
固定镜头的运用也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标志性镜头。导演侯孝贤与他的风格有些相似。他经常固定相机位置,不断拍摄一个场景,这类似于一部关于生活的纪录片。这样的固定镜头就像一个关注生活的记录者,更加真实可信。
童年大概有157个镜头,固定镜头有133个。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实际上主要由一组组固定镜头组成。在电影的开头,我们看到镜头固定在阿晓的家里,从客厅到书房,没有移动镜头,而是一个一个地切换场景。
在大约20分钟12秒时,出现了整部电影中罕见的温馨悠闲的一幕。这个家庭很整洁,父亲和四个孩子在吃甘蔗,母亲在缝纫机旁做衣服,祖母在做纸钱。每一个镜头的变化都是一个固定的镜头剪辑,镜头最终落在父亲和孩子们身上,默默地看着,记录下这个温暖的瞬间。这一幕似乎铭刻在导演侯孝贤的脑海中,是导演童年的温馨记忆。
影片进行到29分52秒时,小啊的父亲咳血,医生回家治疗。我的哥哥和弟弟们带着恐惧和担忧看着我,而我的姐姐和妈妈围着医生和爸爸寻求帮助。镜头经过后,他们悄悄盯着正在浴室洗澡的阿晓。阿晓悄悄给自己泼了一盆冷水。镜头也静静地固定在那里,静静地观察着一个孩子对父亲病情的担忧。也许阿晓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但长大后作为一名导演,侯孝贤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可能在镜头中表达了一种悲伤。
像这样的固定镜头太多了,以静态的方式对观众的视觉和心灵产生双重影响,让观众感知到时间的流逝和难以复原的过去。
电影的开场白是侯孝贤的一段自白,让观众知道这部电影是他童年的回忆,关于他的父亲,关于他的祖母,关于这个家庭十几年来的喜怒哀乐。这些往事在叙述中展开。
电影中,他们全家从广东梅县搬到台北,再搬到台南,最后定居在凤山小镇。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阿晓从一个贪玩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充满烦恼的年轻人。这家人从父亲、母亲和祖母的相继去世中讲述了一家人的喜怒哀乐。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中看到小啊的成长,看到一个孩子经历了亲戚去世,姐姐结婚,最后四个兄弟独自生活的全过程。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导演对个人历史的回顾,怀旧的情怀,深深的乡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过去与现在的交融。他告诉我们他的个人经历,并带我们深情地看待生活。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子”。它从奶奶大喊“啊哈咕”开始,在奶奶去世时突然结束。侯孝贤因祖母去世而结束了童年。家中三位长辈的相继离去,让他过早地思考死亡与时间、个体与永恒的关系。
事实上,这是一个悲剧,因为在电影的结尾,小啊落榜了,他的未来一片黯淡。家里的长辈都去世了,姐姐远嫁他乡,只有兄弟四人相依为命;小啊喜欢的女孩搬到了高雄,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这一切似乎都是悲伤。
作为观众,我们知道这部电影未完成的故事是导演后来学习了电影并进入了影视行业。1983年,他的独立电影《风柜侠》获得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使他获得了国际声誉。几年后,他的《悲情城市》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后来,侯孝贤赢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成为世界级导演。
为什么导演会在祖母去世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这部电影,而他身后光鲜亮丽的履历却只字不提?作者认为他不仅是在拍摄一部个人自传,而是在记录一代人的故事。阿晓只是他的一个缩影,也是那个时代无数“少年”的缩影。
侯孝贤导演是一位高度风格化的导演。他诗意的长镜头不仅记录了个人故事,也记录了一代人的故事。在这段“童年往事”中,他的表达在唐诗中显得非常空灵。我们看到了田园牧歌般的田园风光,也看到了个人与家庭、乡愁与人生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