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时间序列

文/蒋汉元

顾名思义,时序就是故事讲述者安排事件的顺序。正如我们所知,故事中的事件总是多维度和* * *时间性的。有些事情是同时发生的,有些是同一个地方不一样的,有些事情是交织在一起的。但叙事只能沿着时间流一个一个讲。于是故事讲述者对事件的安排和组合就出现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安排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文化和主题目的。一般来说,通过对事件顺序的安排和组织,可以获得最好的效果,可以更好地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总的来说,事件的安排和组织大致可以分为顺序和前倒叙、倒叙和倒叙、插入和前叙述。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说影片中的时间顺序。

一、前序和闪回

顺序叙事是指叙述者严格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讲述故事,叙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与故事中真实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相同,这是最常见的电影叙事方式。序列严格遵循时间的自然流动,事件按时间顺序串联。它的特点是时间前后分明,故事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给接受者。往往是最经典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模式,时序叙事只是严格遵循现实的时间维度。如果地点和事件高度统一,就基本上回到了戏剧艺术的“三统一”,即时间、地点和事件的高度统一。《12怒汉》(1957)可以算是“三个一律”在影片中的完美运用。在有限的时间内,一个***12的陪审团在会议室里集中讨论少年是否有罪,完全遵循经典叙事学的线性定律。

中国最早的系统的、有代表性的叙事作品可以追溯到《左传》,它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方法——编年叙事,对传统中国叙事作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此,编年叙事成为中国文艺作品的一条铁律。

但必须明确的是,我们专门讨论了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原则——线性、非线性和反线性。这是从叙事结构的整体概念来看的,这种划分可以说是多因一果。线性叙事概念的定义不仅有时序叙事,还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而时序叙事只是从故事叙述者的角度出发。

许顺在电影作品中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字幕“10年后”和“20年后”,可以突出主人公在很长时间内的命运变化和一些不可动摇的人格,比如愚公移山、十年寒窗等等。

类似于许顺,是一种前闪,可以看作是许顺的变种,也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但时间的跳跃更为突兀和内化,从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

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始于古代。黑石激发了猩猩的智力领域,然后一根骨头被抛向天空,一路飞向银河系,成为现代的卫星。这个镜头即使在电影史上也足够经典,人类社会已经过去了几百万年。

从前在美国。在纽约火车站,逃出来的面条站在镜子前,看着镜中人成为35年后的自己。

在美好的生活中,父亲骑着白马当众抢走了我的亲人,带着妻子回到了自己家。过了几秒钟,父亲喊了一句什么。一个孩子从家里出来后,观众反映已经是婚后几年了,都有儿子了。

在《公民凯恩》中,凯恩和妻子的三个桌游片段展现了他们的感情随着时间的变化。作为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被电影学院作为教科书范本进行研究。

以上都是国外电影的例子,因为国产电影在叙事手法上确实保守很多,这也是从《左转》开始就已经确定的叙事作品的一个基本规律,但近年来也有导演成功运用了预闪等叙事手法。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小学时把书包抛向天空收到的主角,已经成长为少年。

《一代宗师》大约是1小时20分钟。叶问和老婆去影楼拍全家福(这张全家福构图完美!左边一朵花,右边一朵花),然后把真实场景变成照片放在桌子上,然后突然炸弹爆炸了!日本侵略了中国。墨镜王的想法真的很奇妙!

以上例子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电影中前闪的应用。可以看出,相比年代叙事的缓慢和程式化,前倒叙更加突兀和内化,手法也更加多样,镜头转场不外露,更加艺术和谐。

第二,倒叙和倒叙

倒叙是先讲故事的结果或其他关键情节,再依次讲故事的原因或开头。相对于中国叙事作品对直接叙事的偏爱,西方叙事自古就有倒叙的传统,很多西方史诗都使用了倒叙的手法。最著名的是但丁在《神曲》中的名言“箭射中靶心,离弦”。此外,《奥德赛》的叙述是从故事中间开始的,从特洛伊战争爆发20年后开始,然后追溯到之前的历史。到了18世纪,小说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倒叙来达到故事的最佳效果。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永远不要从故事的开头开始。几千年发展起来的十几个类型的故事,几乎都被前辈穷尽了,直白的叙述会直接让读者毫无悬念地猜测结局。

相反,中国的文学作品,甚至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一些逐章的小说,偶尔也会用到这种倒叙手法,但并没有普及开来。中国电影经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发展,文学手法必然会影响电影,甚至有前辈警告:“千万不要使用一切倒叙等只有知识分子或习惯看电影的人才知道的手法”。尽管如此,出于叙事的需要,很多电影还是谨慎地采用了倒叙。

随着现代电影的发展,倒叙已经被视为一种常见的手法,电影中合理的组合倒叙往往能达到特殊的叙事效果。

《美国丽人》《日落大道》等一些经典的闪回电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具有后现代先验特征的电影采用了逐步回溯的故事方式,将完整的故事分解成段落,然后倒叙。比如《不可撤销》,故事分成六七段,ABCDE再从最后一段开始,变成EDCBA,镜头旋转到头顶黑屏为切点;

诺兰的纪念品可能会更复杂一点。直接叙述和倒叙这两种结构用字母和数字代替,即直接叙述ABCDE和倒叙54321,然后这两种结构放在一起,形成更微妙的叙述结构:

a,5,B,4,C,3,D,2,E,1

闪回可以看作闪回的一种变体,类似于闪回前的比较。倒叙更突兀,更内化。在闪回的使用上,导演会通过人物淡入、淡出、画外音等多种手段告诉观众“接下来我要闪回了,请注意”。在文学写作中,有巴尔扎克这样的传统作家,他们喜欢用“这就是为什么”这样的恢复性标志来提醒读者他刚才在闪回,以避免混淆。但是像普鲁斯特这样的现代作家却不是。他们“刻意回避衔接,不提醒读者倒叙的始末,而是随着作者自己的爱好随时在时空中跳跃,甚至故意造成读者的时间混乱,于是现代小说在此诞生”。

闪回和闪回主要用于以下目的:

1.戏剧性地表达过去的事件或补充背景材料以介绍故事。

2.满足故事中人物的情感需求,将过去的重要场景插入画面。

3.形式的需要使得叙事本身更加突兀和曲折。

倒叙具有明显的暗示性和相对完整性,也可以存在于其他叙事风格中,而倒叙则是一种更为灵巧、完全电影化的手法。

我们在分析一部电影的对话复调时,用了《公民凯恩》、《罗生门》和《社交网络》作为例子。在《公民凯恩》中,五个角色闪回到五次,在《罗生门》中,五个记忆讲述了谋杀,五个闪回到过去。《蒙太奇是什么》中也提到了闪回。说到叙事蒙太奇,以《一代宗师》为例,有一幅宫二低眉追忆,然后故事又跳回到过去的画面。

可见倒叙是一种完全遵循人物心理,不遵循现实逻辑的非理性、无逻辑的叙事方式。所以有倒叙的电影可以归为非线性叙事。倒叙比较完整有条理,能被观众接受,可以归为线性叙事。适当的倒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时间顺序的线性叙事。当然,虽然诺兰的《Memento》中使用了倒叙,但还是有倒叙和拼贴,自然不属于传统的线性。

三。插入文字

内插法和倒叙法的区别在于,内插法中插入的场景或事件与中心事件之间没有直接的时间和因果关系,而倒叙属于中心事件,只是前后的因果时间关系颠倒了。一般有两种叙述。第一类由叙述者为扩展影片意义而插入的场景和镜头,脱胎于主情节,自成体系,超脱于中心情节。这种间奏中的叙述往往是停顿的。

常见如中国传统的章句小说,故事进行的很顺利,突然作者来了一句“诗为证是什么”,主要情节就此打住。借用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就是跑题,也就是说暂时摆脱小说的故事情节。

这时,小说的故事停顿了一下,变成了对人物的半抒情半议论。

另一种是介绍中心事件的背景材料,插入另一个事件或场景的描述。比如在卡萨布兰卡,英格丽·褒曼和丈夫逃到了北非。“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城市里有那么多酒馆,她却偏偏走进了鲍嘉的酒馆。”然后她开始内插中心事件,影片开始介绍他们之间的往事,但这个往事并不属于中心事件,只是为了中心事件更好的进展而插入的背景材料。

第四,预习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布恩迪亚上校会回忆起父亲带他去看冰面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如果你看过《百年孤独》,你会对开头的这句话印象深刻。当时这种手法在国内文坛还没有兴起。《百年孤独》自上世纪翻译以来,瞬间引爆了整个文坛。在80年代,文学仍然是一个杰出的学校。当时大家都写了一本书《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对魔幻现实守口如瓶。余华模仿写了一本书《兄弟》,开头是这样的:

“李光头坐在他那著名的镀金马桶上,闭上眼睛,开始想象自己在太空轨道上的流浪生活。他周围的寂静深不可测。李光头俯瞰壮丽的大地是如何缓缓展开的,不禁落泪。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是举目无亲的。”

故事从中间开始叙述,从作品一开始就预示了后续的情节发展。本来这种手法挺少见的,但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现在连三流的网络文学都会用这种手法。“多年以后,当杜威成为上海地下组织真正的幕后操纵者时,他仍然记得周群那天晚上在卡车上对他说的话。”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预习是“未雨绸缪”。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必须发生的,也就是说,奥雷连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在多年后面对行刑队;李光头多年后会坐在他的镀金马桶上,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多年以后,杜威一定会成为上海地下组织的真正幕后操纵者。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马晓军想象着他是如何在生日会上与刘一英勇搏斗的,而圭多在《八部半》中漫无边际的想象并没有成真,所以不能算是预演。

预演这种手法,在王家卫的电影《时间的灰烬》上,一开始就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许多年后,我得到了一个绰号,Xi杜."

欧阳锋说这段话的时候并不叫杜,故事也没有发生,但叙述者预言了故事的结局。影片最后,欧阳锋回到了白驼山。如开头所示,他的绰号是“杜”。预览已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