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凭借什么作品获得诺贝尔奖

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年1月27日出生,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凭借什么作品获得诺贝尔奖: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里克特(Burton?Richter,1931—)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坎伯利基麻省理工学院的丁肇中(SamuelC.C.Ting,1936—),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一种新型的重的基本粒子中所作的先驱性工作。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2016年北京时间12月9日凌晨两点,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发布了五年太空实验的结果,部分结果显示:AMS通过准确测量铍-硼流强比例,得到关于宇宙线在星系间传播时间的信息,测得银河系宇宙线的年龄大约是1200万年,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宇宙线的相对准确年龄。

扩展资料:

丁肇中主要成就和学术成果:

1、发现反氘原子核。

2、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实验,测试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Electrodynamics)之正确性,证实了电子,缈子(muon),及涛子(tau)为直径不超过10厘米的点粒子。

3、精确测量矢量粒子之轻子衰变的相位及分支比,为夸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证据。

4、研究光子产生矢量介子之机制,并证实光子与矢量介子间的相似性。

5、在CERN的ISR研究双缈子事例,测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质及产生机制。

6、发现胶子喷流。

7、在正负电子对撞机PETRA上研究胶子的性质。

8、精确测量缈子的电荷不对称,验证标准模型。

9、在LEP对撞机?研究Z与W粒子的性质,并精确测量中微子的种类。

10、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

丁肇中-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