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价《生死朗读》
在经典的爱情电影中,我们总能看到爱情战胜了残酷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者生命价值得到升华,但读《生死场》显然不是这样。影片前半部分讲述了年轻的迈克与公交车检票员汉娜相遇,两人保持一段感情纠葛的故事。如果电影仅仅停留在男女主角相差21年的看似不正常的关系上,必然会像很多爱情电影一样陷入电影的汪洋大海。但本片只是用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作为全剧的引子,影片的主题远比这深刻。电影真正的魅力,只有在汉娜不辞而别之后才体现出来。几年后,迈克成了一名主修法律的大学生。在听纳粹战犯的审判时,他发现令他着迷的汉娜其实也在被告席上。当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关系被置于纳粹战犯审判的大背景下,爱情失去了本来的味道,罪恶感、救赎、伦理、历史等问题占据了更多观众的视线。
影片前半部分对男女主角的情色纠葛或变态爱情的描写,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二战后,德国满目疮痍,曾经的信仰被无情抛弃,普通人对生活无所适从,人们冷漠不信任,这一点仅从影片开头主人公家宴的场景就能看出。正是这种社会环境造就了男女主人公当时的心态,他们的生活被压抑,渴望激情的释放,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这种扭曲错位的爱情。电影只是为电影后半部分反思二战,探讨人性与伦理做铺垫。试想一下,汉娜和迈克只是母子关系,迈克不为母亲辩护以免送她无期徒刑是不合理的。如果迈克只是一个出席庭审的学生或者律师,与汉娜没有那么深的关系,那么他就没有权利说汉娜是否被判无期徒刑。简而言之,这种畸形的恋爱关系为男女主人公在影片中做出一系列选择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平台。
独特的焦点和视角
与以往经典的二战电影相比,这部电影的关注点和视角都很独特。在第66届奥斯卡上获得七项大奖的《辛德勒的名单》聚焦不惜一切代价拯救犹太人生命的德国商人,是反抗纳粹暴行的英雄。在71奥斯卡中获得三项大奖的《美丽人生》和在75届奥斯卡中获得三项大奖的《钢琴师》聚焦集中营的受害者。《朗读生死》是电影史上第一部聚焦二战加害者的电影。主角汉娜曾经是一名集中营的女看守。
影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女警卫身穿党卫军制服、佩戴徽章、挥舞武器的场景。它甚至没有再现夺走300多名犹太人生命的罪行,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应该是普通人的集中营女看守身上。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是“给残酷的历史披上温暖外衣的艺术方式”。影片用大量笔墨真实地刻画了女主角汉娜的平凡身份。她关心生病的陌生男孩。当他听朗读时,他的眼睛是温柔的。她在公共汽车上认真工作。她听着教堂里的儿歌,动情地哭泣。但在二战中,如果没有汉娜这样的普通人的参与和支持,希特勒怎么可能称霸世界?纳粹大屠杀如何进行?在当时难以想象的情况下,连有学问的人都可能被希特勒狂热的“信仰”所蒙骗,更何况是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汉娜无意识地参与了这一可怕的暴行,但她的所作所为确实加速了邪恶的蔓延。我们不能因为她是一起无意识犯罪的从犯就否定她的责任。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是,战争把善良的普通公民变成了屠夫。看似“温暖的外衣”下,战争中的屠杀、人性的扭曲、受害者的痛苦,其实一目了然。这可能是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青睐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影片的焦点是汉娜,但是汉娜对自己在战争中的行为的态度只有在法庭上问法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时才体现出来,迈克对汉娜的态度成为全剧最具争议性和代表性的话题。如果说汉娜是二战中参与战争和屠杀的普通德国公民的代表,那么迈克就是战后一代的代表。因此,影片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新视角,即德国战后一代如何审视他们的父辈在纳粹时期的所作所为。
一个民族的两代人,永远不能分开。德国战后一代即使没有像影片中的迈克那样“意外”闯入上一代人的生活,但仍然与他们的上一代有着根深蒂固的精神联系。任何形式的暴力都需要滋生暴力的土壤。对于一个有纳粹意识形态的民族,每个人都有责任,无论是审判还是人类的反思。战后一代没有理由像影片中麦克的法学院同学那样,把自己放在无辜的位置上,带着优越感谴责父母,并充满激情地说“他们发现真相时为什么不自杀”或者“我要亲手杀了她(汉娜)”。这些言论的前提是让自己脱离父母和民族,这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懦弱。影片中,迈克知道汉娜曾经是一名集中营看守,然后她就变成了历史、情感、道德和理智的矛盾集合体。从他和同学关于审判的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汉娜还是有感情的,他也在努力理解汉娜,但他对历史的理性认识,让他无法回避对汉娜的道德谴责和法律批判。当汉娜被判终身监禁时,迈克泪流满面,但当他去监狱探望汉娜时,他最终选择了转身离开。他想逃,但是逃不掉。他可以多年不见汉娜,过自己的生活,但他和汉娜的爱恨纠葛一直影响着他的成长和生活。以迈克为代表的一代人没有参与二战大屠杀,不需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但他们分担了上一代人的罪责和耻辱。
人性弱点的挖掘
迈克在影片中的个性看起来并不完美。他的多疑、自闭、冷漠、矛盾的内心恰恰反映了德国战后一代人的心理,就像他对女儿说的“他从来都不够诚实。”庭审时被内心折磨的迈克为什么不向法官透露汉娜不会写字的事实?为什么迈克在接下来的20年里忍受着极度的焦虑和内疚?为什么迈克花了很大精力弥补之前欠汉娜的债,坚持要给汉娜寄一盘背诵的磁带,却不回信?为什么汉娜出狱前他们见面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漠?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能猜测,在这20年里,主人公可能无数次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这段畸形的恋情,他对汉娜念念不忘,却无法原谅她是集中营的看守,或许他对这段恋情深感遗憾。正是这种极度矛盾的心态,造成了他后来矛盾的行为。如果说迈克把自己的录音发给汉娜,点燃了她心中熄灭已久的生存之火,那么汉娜出狱前两人的相遇则彻底熄灭了这种火焰,经历了巨大欢乐和悲伤的女主角再也没有活下去的勇气。自杀是她唯一的选择。
在塑造汉娜的性格上,影片根本没有把她当成十恶不赦的屠夫,而是把她当成了德国的一个普通公民。她太老实,在法庭上给自己惹了麻烦,被其他被告集体陷害;她是如此的坚决,以至于做出了两次结束关系的选择,而不是懦弱的英雄;她忠于职守,无论是集中营的警卫,还是公交车上的检票员。也许她唯一的缺陷就是不会写字,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她做出了两个放弃更好工作机会的决定,甚至不惜付出终身监禁的代价。但她身边的一些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和她对比,包括男主角麦克。影片一开始,汉娜就用一个主动的拥抱温暖了病重的迈克,从而点燃了他被压抑的激情。二十年后,也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但迈克的冷漠直接熄灭了汉娜仅存的火焰。这种反差有多强烈。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参与审判纳粹战犯的人:冷漠傲慢的法官,除了汉娜以外的所有自私自利的被告,一大批不明真相的人,不安分的法律系学生。他们与汉娜形成对比。法官代表的冷酷无情,其他被告代表的懦弱龌龊,群众的盲从,学生的偏激武断,与汉娜之前的诚实坚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最终被判无期徒刑的却是汉娜。这不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吗?人性的丑陋和软弱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个想法:这样的审判公平吗?一个人为什么要评判别人?就因为法律?这些问题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至少这部片子给了我们一个参考。如果说汉娜的胆大代表了电影创作者理想中的一种精神境界,那么我们大多数人也不过是电影中迈克那样的矛盾集合体,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只是通过不同的手段安慰或欺骗自己。这两个人一碰撞,悲剧就产生了。影片真正想表达的是对这样一种生活形式的不满,这种不满写在每一个温情与冷漠交织的场景里,贯穿影片始终。
这部电影是当时德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无数的秘密和看法。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德国人保守的性格让他们无处发泄,于是我们看到迈克最终选择在汉娜的墓前和女儿倾诉,因为他经历了巨大的悲欢离合,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可能是人性的一个悖论。总是在一切都结束后才明白,之前却不知所措。(电影文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