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哪十二个? 具体对应的时间点是多少?

1、子时,夜半,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9、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古代计时仪器:日晷

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绝大部分的日晷显示的都是视太阳时,有些在设计上作了变更,可以显示标准时或是日光节约时间。

百度百科-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