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电影评论
我的家乡在山亭,山亭和临沂是有山有地的邻居。沂蒙六姐的出生地靠近山亭,沂蒙六姐的故事从小就耳熟能详。10年前,我在一首诗《山里的女人》中写道:山里的女人感情最浓,爱得最深/为保家卫国献身/愿为之流血牺牲/沂蒙红嫂为伤员挤奶/英雄的名声流传至今。
电影是最流行的艺术形式,它结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包含了各种艺术门类。电影《沂蒙六姐妹》中刻画的沂蒙六姐妹,不仅仅是蒙阴烟村的六姐妹。而是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涌现出的数千名千千女英雄的故事融入影片,真实再现了以“沂蒙六姐”为代表的沂蒙红姐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这个形象将永远铭刻在革命历史的光辉丰碑上。
时光飞逝,人们无法抹去62年前孟良崮战役的记忆。一群为了保卫和平而投身战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党爱军、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女性英雄形象尤其映入眼帘:第一个用乳汁救死扶伤的妇女明德英;盖头盖兵、经营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妈妈”王换成余;曾经的模特《沂蒙六姐妹》;包括李桂芳在内的32名沂蒙妇女,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建成人桥;两次把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兵郭武世的红嫂祖秀莲从死亡线上救下来;动员四儿妇女参军的王步荣阿姨;积极参加抗日文艺宣传,在动员全村参军的大会上,我发出了“谁先报名我就嫁谁!”梁怀玉,年轻貌美的扫盲班班长,被郑铮信誓旦旦;党员尹德美,一个放弃自己骨肉,冒着生命危险,精心养育革命后代的女人,等等,不胜枚举。迟浩田将军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离不开沂蒙人民的无私支援。我在沂蒙山区受过五次伤,沂蒙红嫂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电影《沂蒙六姐妹》是一场爱国主义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迹,是革命战争年代拥军前沂蒙山区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她不仅是沂蒙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年轻一代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山东沂蒙,时间是05438年5月至0947年5月。背景聚焦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但完全没有正面战场的描述。而是从背后和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沂蒙人民无私无畏的勇气。创作者将曾经耳熟能详的沂蒙红嫂故事串联成一个整体,但并没有像当年淮海战役前的电影《车轮滚滚》那样呈现出一派人民战争的辉煌景象,而是通过小村庄几个家庭妇女的平凡故事来回应人民战争的大主题,起到了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以大儿媳抓鸡的尴尬,婆婆的冷眼和好奇孙子的质问开场。这样的悬念,被后来的大儿媳抱鸡迎娶二儿媳打消了,直到二儿子程楠随军路过门口,儿媳才借粮回娘家。小两口错过了,直到战后收到丈夫烈士的来信,后悔终生。这对从未谋面的年轻夫妇,以传统的拜堂方式结婚,这是一个发生在62年前的真实故事。这个漂亮的小媳妇忍着悲痛继续赡养,终身未再婚。
在影片的叙事渲染过程中,小姑收到了丈夫南山战死沙场的噩耗。因为爸爸是烈士,担心婆婆承受不了再一次打击,又心疼弟妹对面前新郎的无限眷恋,复杂情绪的克制和压抑,现代版的穆坐镇指挥,几组人物的纠缠,让这组故事升华为一部情感高潮剧。
影片的另一个高潮是,在主战场的侧翼,活泼的沂蒙姐妹和无数红嫂组成了担架队。当大桥被炸,部队急需渡河时,红嫂从房子的门板上搬下来,手牵手,肩并肩靠在门板上,组成一座人桥,再现了那场战争的真实故事。当他们因为需要换肩而要求部队停下来的时候,“桥”上的士兵发现“桥墩”是由女人组成的,没有人愿意跑过去了。红嫂说,赶紧!时间就是生命。的确,时间就是生命。此后,陈粟的大军指挥官王必成指挥的三个师分三路进攻。在孟良崮蒙阴县,他们会见了整编第74师的所有美军机械设备。三天后,战斗结束,第74师被全歼整编,师长张阵亡。但这些都被藏在了影片里,笔墨都倾注在了那些美丽善良的沂蒙女子身上。
看完电影,有很多敬佩和感慨,最后浓缩成一句话:沂蒙六姐妹,平凡而伟大的女性,非凡而英雄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