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香港电影票房
所以票房往往被用来衡量一个演员的号召力。
电影本身就是团队作品,所以通常会根据主演排名来考虑。
#
有人喜欢提所谓的“单抗体”概念,就是整个团队,一个人的咖位最大,其他主创没有很强的历史票房表现,把这部电影称为演员的“单抗体”纪录。
其实这种说法是极不科学的。电影的票房总是与题材、投资、导演、表演、后期制作等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甚至与档期、宣传、观众的阶段性喜好有关。把这个数字全部放在某个人身上,从粉丝的角度来看只能是一种“贪天之欲”。
所以需要否定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第一个明星可以享受星光和票房数字的荣耀,但千万不要一口吞下。
但是也有一些例外。
比如香港的电影和内地电影中的许宗衡、吴京、沈腾,有10%可以算“单身”。
凭借无厘头喜剧表演称霸香港影坛数年的周星驰,在转型后期走到了幕后,甚至自己决定了票房水平。谁都可以改,周星驰不行。成龙作为一部动作喜剧,屡次打破电影纪录,后来转而导演和演戏。和周星驰一样,电影的票房数字完全由个人地位决定。
2012,Xu zhēng凭借《泰囧》崛起,《求生欲》票房超过30亿。如果还是采取精品战略,还会继续加强。吴京凭借2017的《战狼2》和2019的《流浪地球》位列内地票房第一和第三,直接把吴京变成了票房能力的标杆,但聚光灯下,压力倍增。沈腾以2015《再见失败者先生》中的《一路狂奔》开始,以连续几部大喜剧奠定了内地喜剧类型片的领先地位。
#
票房号召力从何而来?
观众亲和力,公众印象,演技。
这三个层次决定了上诉的表现。
这个概念看似玄妙,但对演员来说却很重要。
而且观众关系跟长相和演技的能力没有直接联系。
简单来说,受众亲和力就是超出业务能力的吸引力的增加。
或者忽略专业能力,同等情况下,观众会赢。
我们可以以近十年来香港电影界商业票房能力很强的刘德华、郭富城、古天乐为例。
首先是香港电影业。
在过去的十年中,有18部古天乐电影进入了前十名,其中有9部来自刘德华,6部来自郭富城。其中,郭富城有两个年度冠军和一个电影史上的冠军记录和一个亚洲冠军,而刘德华和古天乐没有年度冠军和一个亚洲冠军。
包括嘉宾类型在内,古天乐的电影数量超过40部,郭富城和刘德华的电影数量超过21部。
十年来,三人各自获得了一座金像奖得主的奖杯,分别是2012刘德华的陶姐姐,2016的,2018的《杀狼贪狼》。
郭富城在爆发中胜出,刘谷生在稳定产出。
#
看看内地电影业的表现。
郭富城在《寒战2》中把港警劫匪的记录从2.48亿提升到6.78亿,最后和周润发在《勇士》中飙升到654.38+0.273亿,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次年,刘古合拍的《禁毒2》以3000万左右的微弱优势刷新内地纪录。
就电影本身的质量而言,《吴双》必然比《禁毒2》更好。就票房而言,也是分时段,分对时间地点,但其实这个问题和观众有关。
三人轮流刷新黑帮电影的票房纪录,郭富城表现稍好。
然而,郭富城的高票房纪录与电影本身的质量密切相关。在几乎可以称之为“乱拍”的古天乐,其平均票房也相当抢眼。虽然刘德华放慢脚步,电影质量起伏不定,但平均票房仍好于郭富城。
换句话说,如果去掉高票房,最低票房与普通票房相比,排名是古天乐、刘德华、郭富城。
这符合上面对观众亲和力的定义。同样的情况下,观众亲和力对演员的吸引力增加了。
我们可以理解为刘德华和古天乐势均力敌,而郭富城略逊一筹。
#
大众印象与观众有一定关系,但也与演技和作品质量有很深的边界。
换句话说,优秀的作品和演技会逐渐带来更好的公众印象。
就像商业品牌的锻造过程,通过企业的努力,建立各种标准和规范,直到别人无法逾越,成长为行业顶尖品牌。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我们可以观察任何行业的领先品牌,看看他们是否符合这个结论。
#
从演员的角度来说,如果你拍了一部烂片,你的印象会降低,包括观众的亲和力。如果是一部接一部的烂片,那么强大的观众基础就会被瓦解。
比如刘德华的《富春与未来警察》、梁朝伟的《摆渡人与欧洲攻略》、黎明的《抢红妹》、王的《大惊小怪》、的《中华突击队与冲锋》、鹿晗的《上海堡垒》,甚至还有成龙的《功夫瑜伽》。
当然,如果从影迷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烂片,只要你看得开心就好,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所以,两次失手后,梁朝伟开始小心翼翼地选片。近期要上映的两部电影应该是很靠谱的,一部是郭富城的《当风再来》,一部是段奕宏的《猎狐》。近年来,郭富城的电影都是通过票房口碑接受的,如《两个寒战》和《无双》,以及《秘密访客》等。最新的纯文学港片《我在生活》(I 'm Livin 'it)虽然在内地水土不服,但仅在好莱坞电影宗旨下就在香港上映数日,口碑强劲。刘德华冲击波2即将上映。
其实偶尔错过口碑票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烂片轰炸观众,真的迟早要完蛋。
观众亲和力是基础,公众印象是累积观看效果的体现。
如果演技没有突破,那么印象分会逐渐下降。
因为在一个好剧本的基础上,主创核心的好演技就像一个强大的引擎,可以让电影变得更加强大,这不仅是观众的需要,也是投资人、编剧和导演以及整个团队的需要。
#
这个地方就说说鹿晗的《上海堡垒》吧。
当时新闻满天飞,鹿晗被推上风口浪尖是不公平的。
挑鹿晗,就是看中了它的顶级地位,希望能给电影带来票房红利。那时候鹿晗的演技大家都清楚。再加上电影本身的质量,就算他换了演员,也注定失败。
当然,对于鹿晗来说,也是演员生涯成长的一个台阶。人总是在各种挫折中成长。
当然,有些人因为无法突破或者懒得磨砺而选择做一辈子偶像也是可以理解的。
和大陆的新生代一样,李易峰已经开始尝试在电影中突破自己。第一部男性主导的电影《更好的日子》(Better Days)中,杰克森·易(Jackson Yee)获得高度评价,并提名香港金象为新人,这是一个极好的起点。
对于中国电影新一代的偶像明星来说,如果能静下心来打磨演技,迟早会大放异彩。
#
回到演技这个话题。
除了钢迷,没有人会一辈子看偶像。
我还是坚持一个观点,对于偶像演员来说,演技的提升可以转化为商业票房价值。
票房号召力最重要的部分是剧本的选择,演技的不断提升,戏路的不断拓宽。
扔掉每一个旧的自己,沉入一个新的角色,然后走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
迷恋戏剧,进步似乎永无止境。
在这个级别,我推荐郭富城。
在某种程度上,他可以作为中国电影圈新偶像的典范。
#
每个时代都会成为过去。
所以,不要执着于过去,向前看。
努力工作,不辜负自己。